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


                  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
                                                           作者:耿丽娜   
    
    俄罗斯留学生博友库图佐娃,在浏览我的诗歌时曾留下了两次点评:“我很喜您的优美诗歌,您有莱蒙托夫的气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丽娜姐姐的诗,总让我脑海里想起莱蒙托夫。”汉语现代诗歌,我基本上很少读,丽娜姐姐的诗歌,我却读了,真是缘分不小呀。”
 
    我对俄国诗人莱蒙托夫(Лермонтов)并不是很熟悉,对俄罗斯诗人稍微熟悉一些的诗人就是普希金。为了弄清莱蒙托夫是什么风格的诗人,特收集来莱蒙托夫的资料加以了解。
     
 -------------------------------------

    有关资料:

               莱蒙托夫简介(顾蕴璞)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莱蒙托夫的作品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这个伟大民族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道德审美理想。也像普希金一样,在他身上充分反映出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等风采与魅力。为俄罗斯哀伤,为俄罗斯沉思,为俄罗斯呼号,为俄罗斯画像,他真是无愧于俄罗斯民族诗人的美称,称得上是俄罗斯民族之魂。

 ***********************************  

    莱蒙托夫没有活到27岁,他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

     他留下了四百零一首短诗,三十三首长诗,三部戏剧,一部被俄罗斯人视为国宝的小说《当代英雄》。这部小说的人物和细节是看过一遍就永远不会忘记的。他的成就之辉煌不可思议。

    别忘了,他还留下十五幅油画,五十一幅水彩画,大量的钢笔画——这当然远远不是他绘画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一位莱蒙托夫绘画的研究者所说的一句话:“他绘画的成就超过了他的文学。”

    莱蒙托夫是一位具有着贵族气质,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附:莱蒙托夫的诗一首《祖国》

         祖 国
                翻译:顾蕴璞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Лермонтов(莱蒙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