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水利建设调查
杨忠全
蒲城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同时又是典型的资源性贫水县。水利不仅是全县农业经济的命脉,更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蒲城县水利局贯彻县委、县政府“兴蒲先兴水”的新时期强县富民重大决策,放眼长远,抢抓机遇,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力争蒲城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状与问题
蒲城县地处渭北旱塬区,年平均降雨量547mm,且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冬春多干旱,夏秋降水较丰,旱涝灾害两种威胁并存。建国以来,经过历届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批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相继竣工,交口抽渭、洛西、二期抽黄三大灌区使境内东、南大部区域受益,中小型抽水站140处,配套机井4221眼,使得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5万亩;建成卤泊滩排水治碱工程一处,改良盐碱地面积8.36万亩,除涝面积1.44万亩;完成9条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建成袁家坡改造工程、韩家河农村供水工程、西北工程3处,以及乡村小型供水点15处,累计投资5648万元,解决和改善49万人的饮水困难,特别是袁家坡供水工程以其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供水工程中堪称之最。水利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但由于全显水资源紧缺,加之开发利用不仅合理,已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开发利用的难度加大。目前全县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68立方米,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九分之一。在这有限的水资源中,以地下水为主,中、南部较丰,但开采量已尽极限,北部埋藏深,利用率很低。今年新探测的“380”岩溶水域内储量0.99亿立方米,矿化度一般在0.75-0.85克/升之间,含氟量0.8-1.0毫克/升,水质优良,是人饮及工业生产用水的最佳水源,但受资金等困扰,开采利用难度较大。全县地表水更是少得可怜,域内仅有洛河过境,但近年常流量锐减,断流干涸现象时有发生,已难以继续开发利用。二是水利发展仍然不能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仍是我县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够,统一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具体表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用水、水污染防治等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水源工程的联合运用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无序开采、无序竞争现象仍时有发生。四时水利工程管理不够规范。一些水利设施尤其时乡村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不同程度的遭受人为破坏,工程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前期工作滞后。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投入力度小,立项审批慢,储备项目少,水利工程缺乏良性运作的发展后劲。六是水利改革滞后。水利行业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些民办水利工程只顾及局部利益,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水费过高的热点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挫伤了群众用水积极性。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以新的思路,制定相应的防水方略,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促使我县水利工程取得新突破。
对策和建议
兴蒲先兴水。当前,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地不断加大,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地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使命感,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紧紧围绕兴水治旱、防洪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三大目标,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建设管理同步,开源节流并举,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改革创新和科教兴水战略,深化水务改革,强化前期工作,实施依法治水,加快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以项目建设带动蒲城水利可持续发展。强化前期工作,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坚持把加快前期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前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为尽快立项建设作好充分准备。二是多渠道筹措前期工作经费,并建立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改善前期工作手段,提高前期工作效率。三是充实力量,加强领导。紧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工作重点放在抓项目上来,推动水利事业超常规跨跃式发展。要努力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一是要坚持搞好县乡水利工程的挖潜改造。对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要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重点抓好下寨、石羊、龙阳、韩河四大灌区的改造。二是要协调抓好洛西、交口抽渭两大灌区的水资源科学调配。要积极配合灌区抓好农作物灌溉工程,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三是要抓好二黄续建工程配套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力争到2005年使我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
抓好四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1)城乡供水工程、实施第二期西北部人饮工程,完成投资201万元,解决6470人的饮水困难;全力抓好防氟改水工程,集中解决我县14个乡,62个村,71000人的氟改水问题,完成总投资243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33万元。同时抓好甘露工程建设。(2)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已成节水灌溉工程效益,重点抓好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实施第三批节灌示范工程,完成投资150万元。要把节水灌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产业开展水服务,提高节灌工程的综合效益。(3)水保生态工程,抓好面上水保治理,全面完成2001年生态县项目建设工程任务,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对“五荒”资源继续实行拍卖、租赁承包的经营模式。(4)灌区改造工程,利用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资金,实施下寨三级战机电设备更新改造一期工程和石羊站干渠衬砌工程,完成投资200万元。龙阳抽水站补水工程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抓好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工作。
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洪保安。要继续强化组织领导,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坚持以项目为依托,围绕结构调整抓农建、抓好农建促配套,建立适应新形式的投入机制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力争在规模、质量、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不断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立足县情,全力抓好农村和城区“两大块”及洛河流域、南部卤泊滩和北部山塬坡区“三个重点”的防洪保安工程,确保安全度汛。
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步伐。一是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统管力度,强化节水管理职能,巩固和提高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成果,二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管理理念,深化改革,搞活经营机制。首先要调整规划设计思路,从源头上满足工程经营管理需要,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其次,工程建设要全面推行“三制”,确保质量,不留隐患,为工程建成后经营管理创造条件,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农村“五小”水利产权改革,用改革的精神促进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水力度。重点抓好新《水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意识,健全执法队伍,加大依法行政和水事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不法行为,重点整顿和控制洛河水污染,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为水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化内部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水务系统内部管理,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转换水利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水利事业单位用人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用人制度向合同用人制度转变,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