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
生态村,是把养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业生产等“节点”全部有机联系在一起——用粪便发沼气,节能;靠绿化搞旅游,赚钱;用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北京留民营村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承认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1987年,留民营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500佳之一。
留民营村原本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地低洼盐碱易涝,车道沟、泥土路、柴草垛、土坯房,林树枯不成行,羊肠小道不畅通,亲朋好友一都不走一趟。
1982年,留民营村在北京市环科院、中国林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生态村农用林建设规划,大规模植树造林。林业成了这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留民营村共计营造19条林带,建起了百亩苗圃和百亩果园,兴建了环田路、环村路,营造了环田林、环村林,加上村镇集体单位和家庭庭院绿化,共计植树10万株,林木覆盖率由过去的6%提高到现在的31%,大大改善了小气候。
20多年来,村里先后办起了食品饮料厂、饲料加工厂、粮食加工厂、烤鸭厂、酸奶厂和保鲜冷库,留民营村变成了一个文明富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村。
20年来,留民营村共接待中外来宾和游人240万人次。
市场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村办市场办成全国第一。
地处北京丰台区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创办于1988年,目前是全国第三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50亿元,占据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70%的份额。
这个仅3000余人的村子,位于北京南郊城乡结合处,公路成网,交通便利。市场面对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紧靠数百万亩大菜田,既有本地菜、果,又有京郊各县、河北、天津方圆百里的菜、果,也有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外路菜、果和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汽车、火车、飞机运来的南方远程菜、果,厄瓜多尔、越南等国家的进口香蕉。
广州槎龙村也是靠建市场“发”的家。当年,槎龙村不是随大流,搞房地产开发,而是看准地处广清107国道、广佛公路,有着附城集散、交通方便和土地集中的优势,决定以开发集贸市场为龙头,带动村社经济发展。全村现有农业人口2314多人,耕地500亩。1993年率先进入了亿元村行列。
槎龙村市场拥有集中连片的“市场群”,有蔬菜、水果、粮油副食品、粮油、禽畜、蛋品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其中水果、禽畜、蛋品三个批发市场,都是国内同类市场中的冠军。蛋品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有600吨。
这里每天北注南来交易的货车川流不息,货源来自全国各地,几个大市场每天的营业额共1565万多元。市场汇集了人流、资金流。现在,这里建起了槎龙电器城、五金交电城、家私城、停车场、货运中心等,外来人口密集。为此,该村搞起了房地产建设,集商铺住宿一体,为经商的客户提供住宿方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新社区。
科技村
靠科技定上致富路,属于常规范畴,也是众多村庄走上的康庄大道。此类富裕村也许最多,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无我有,独辟蹊径升级改造种、养殖业。依靠看家本领——农业,同样能够致富。
比如山东的三元朱村。首创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天吃菜难的问题。有眼光,起步早,开始于八十年代末期,投资不多,效益很好,每亩收入3万元以上,用科技手段解决了致富问题。现在,这里连热带农产品、水果都能栽培。
另一类是引入企业类科技村。
譬如黑龙江红光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生产锅炉。现在,村办企业脐身国家专业制造、安装B级以上锅炉和一、二类压力容器的国家定点骨干企业。多年来,在全国劳动模范徐在山董事长的带领下,集团公司对内从严治厂,向管理要效益,追求产品零缺陷和服务零缺陷;对外科技兴企,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了集团的不断发展。
再如浙江东冠村,面积0.6平方公里。在这不大的区域内,去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9亿元,人均收入8408元。东冠集团从村办企业到村集体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再到现在村集体股份退出,每一次产权制度改革都围绕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探索的艰辛历程使东冠集团从一支小小的电力安装队,成为一家大型的企业集团。2003上半年,东冠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5.53亿元。
创新村
村庄为何要创新,原来是因为“底子”太厚,名气太大。不创新,不可谓发展。
譬如同在山西的大寨村和西沟村,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都是传统名村,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传统模式。如何在新时代下,继续保持名村风范?其成就全部来自于创新。
谁会想到,大寨村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对657.92亩耕地实行了退耕还林,绿化了七沟八梁一面坡,建起了森林公园,大搞旅游业。现在,大寨村建成育苗基地120亩,纯收入24万元,旅游收入每年增加40万元。同时他们大力创新产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他们大胆利用大寨的品牌优势,开拓渠道吸引外资,开发了大寨牌核桃露等系列产品,成为现代新型农村建设的楷模。
西沟村地处西柏坡镇,因为离西柏坡旧址有一定距离,无法利用已有的旅游资源。说到自然资源,这里是有名的山穷水恶,打一口并要深到几百米才会有水的穷山沟。要富裕,先绿化美化环境。该村绿化了20000多亩山坡,水资源的问题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西沟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工业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搏击市场大潮,鼓励有条件的人家搞企业、做买卖、向专业户发展。同时,申纪兰还筹资兴办了铁合金厂和核桃露饮料厂,并且将“西沟人家”饭店开到了太原市。
外向型村
外向型村办企业的“外向”,不是指面向国内市场,而是国际市场。“老乡”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漂洋过海走出国门,把产品推销到了异国他乡。
山东省聊城市的刘庄村过去是一个一不靠城、二不临路的贫困村,可如今的刘庄却是家家户户住上了小康楼、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程控电话,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多元的富裕村。谈起变化的原因,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沈泽江认为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他们村在发展蔬菜脱水厂、速冻食品厂等企业时,挑的全部是立足本地资源、开拓出口型的项目。
现在,山东刘庄被喻为鲁西南第一村。全衬有村民1009户,2330口人。2002年全村实现社会总收入1.6亿元,村集体积累达1亿多元,集体存款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最初发家,刘庄靠的是游说村民、县里,投资几万元,建盖冷库,把蒜薹存入其中,到春节时物以稀为贵,尤其清明以后,别处都没有了,正好卖个好价钱。一年就把投入赚回来了。赚到钱后,银行闻风而至,贷款解决了,建造了一个更大的冷库,解决了周边农产品夏季贱卖、冬天缺货的情况。现在,他们开始生产笋类、菌类等出口农产品,与山东农科院合作开发五彩玉米,开发了保鲜小包装技术,让农产品全面“上档次”。
谈起“种菜致富经”,刘庄的经验是:“多种适销对路的大棚蔬菜,让无公害的高品质蔬菜为咱农民兄弟赚来美元。”现在,村里农民搞起了“电子商务”,上网卖蔬菜。
文明村
文明自然与文化有关系。文明村有两类。一类是靠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凝聚成一种激励村民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一类是先发展产业后搞精神文明建设。
前者如江苏马庄村。据说马庄村创作了一首“马庄之歌”,全村人唱起来群情激昂,斗志倍增,全村沸腾,大家为村歌感到自豪,村里还办起铜管乐队,靠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吸引投资,靠文化办厂。
后者如辽宁后石村,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后石村是又靠山又临海,村民发展水果生产和摊涂、浅海养殖,日子过得还真不错。然而,村领导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念好这本“山海经”,他们在此基础上又迈出了两大步,办工厂,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该村拥有外向型企业19家,其他企业21家,工业产值占85%。原来一个人平均几百块钱,现在一个劳动力平均一年收入七八千块钱。
村里有钱了该怎么花呢?村里给后石村村民修路,建老年宫,还有游泳馆、滑冰场、足球场、灯光篮球场,有游泳馆、门球场,有网球场、溜冰场。每年5月下旬,后石村都有二次全村的体育大会,受到全村老少欢迎。
中国亿元村诞生的六种模式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