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兴焉,协会之殇?——我眼中的博客圈


博客圈子是网站对于行业从业者业余生活的一大贡献。各网站的圈子越来越多,应了那句话:雨后春笋。圈子兴焉,说明大家有这样的需求,但圈子要做得好,还需要管理者做很多线上线下的工作。但有意义。

 

最近在网上感受到神仙派和商业地产圈的一些活动,感觉越来越象协会或者说朝着社团工作方向发展了,我们的一些圈友已经成为网上明星,说话的份量以及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是好事,网络时代就是这样——技术是基础,信息是平台,融合是关键,圈子是方向。

 

尽管是松散型的组织,但一群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所组成的博客圈,遇到一些不赞同的言论,会相应辩论一番。

 

有些来自业内,比如王良智和贾卧龙就分别来自思想圈和策划圈;

 

有些来自社会,如春晚形象遭贬之际,神仙派放弃慈善而选择公益,为行业形象的树立添上浓重一笔,也许按收入与王健林的600万、老潘的100万慈善捐款相去甚远,但我觉得更有意义。

 

圈子越来越象协会,是协会之痛,但不会是协会之殇,同时也会敦促协会改善自身,而圈子也会逐渐由松散而紧密,圈子的圈主和管理员也会为各级协会所吸纳,成为协会中坚与骨干,这方面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协会组织的关注,比如正在成立的中房协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已经有圈友在担纲,所以说圈子也在行业的健康正常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做出各自努力。这是网站的贡献,在各级行业协会骨干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予最有利的支持。

 

所以我也经常呼吁:房地产行业协会的从业者一定要关注各类博客圈,各级行业主管领导也要关注圈子的发展,好事一定要做好,更不要出现歪嘴和尚念正经的事。

 

之所以这样认同网站的圈子,就是因为圈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是一种公共关系的产物,更是一群道相同、可相谋的一群人的组织。不讳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跟国际接轨的步伐越快,会让很多出色的圈子成为卓有建树的社会团体乃至协会。

 

美国的《经济学百科全书》中说,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协会是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事业者的联合体

 

圈子不是协会,它是网络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各类人员所提供的交流平台,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网络分工和人们寻找归属感、认同感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人员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相对于协会的必须以同行业的企业为主体、必须建立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必须以谋取和增进全体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社来说,圈子就来的简单,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公共关系属性。

 

英国公共关系学会认为——“公共关系是在组织和它的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了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过程。


我们把圈子工作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个人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整体或者说是团体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的讨论;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圈子管理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圈子工作在实际运作中要讲究创造性,讲求形象思维,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圈友关系及有效开展好各项工作。也要象俱乐部一样通过相应的活动团结人\凝聚人\发展人\尊重人.体现出内容产业的相关特征:参与和互动性\时尚性\趣味性\体验性,也就是说,互动和体验是主要表现形式.

 

圈子同样需要运营确立圈子的权威性,常规内容的引爆点不足以吸引圈友,相关内容被媒体和其他组织取代,权威性和示范性、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够,所以日常圈子活动以及专项协会活动也要讲究目标性、主观性、技巧性、先进性。

 

但如何使圈子成为:荣誉归属感的承载者,正确前瞻性的引领者,善于内容活动组织者,政策解读的权威小组,行业问题解决的专家,处理公共关系的大师,我觉得这是圈子要考虑的,承担一份责任,这是好圈子的一个衡量标准。针对一些行业痼疾和诟病进行正确诊断,对于一些形象问题进行会商,是圈子能够做到的。

 

圈子要规范准入和活动规则,内容要丰富实用,谋求共赢抓大放小,有公信力;

 

沟通协调要畅通渠道,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信息对称,反映迅速,打好提前量;

 

圈子也要产业链化,形成上下游支持以及整合好相关资源;

 

圈子有意义,但圈子更需要好的圈主和管理员,和好的圈友,共同的努力,传承思想,继往开来,确实不错,不成熟的想法,谨供圈子参考.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