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里的话题


  情人节我在家上网,浏览了新浪博客首页,挺热闹。情人在中国是个暧昧的词儿,每到情人节就要将这种暧昧拿出来晾一下。看了新周刊博客采访洪晃和郑沛芳的文章,写了一大堆,我只记住了两点。一是说有调查显示60年代出生的40%有婚外情,70年代20%多,二是洪晃调侃说恢复一夫多妻制将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郑沛芳说我们现在是随着西方做一个性泛滥的实践。

  又看了一个80后的年轻女孩的文章,也贴在首页上。十分的偏激和不理性,声讨那些以金钱和利益为目的偷情的女人。还有2007年中国情爱报告,说的虽然不能全信,但大部分内容是有根据的。

  这是一个大家说了又说也说不清的话题,借着情人节的热度,我也聊几句这个话题。

  情人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哪朝哪代也没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寻花问柳是攀附风雅的事,西方近代宫廷里风流事更多得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在封建的意识形态下禁锢的婚姻没有出口,就像有市场管制就有黑市一样;另一方面,人的本性是利己,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所以社会要有一种崇尚恪守婚姻承诺和责任的好风尚,使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受到谴责。

  婚姻的成功率不可能100%,70%就不错了,不成功的婚姻往往婚姻基础不好、婚后不注意改善,到了一定的程度,离婚就难避免了。离婚是不成功的婚姻的一个出口,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应该让那些婚姻不成功的人有条件离婚,重新建立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关系。这里的条件包括社会的宽容和理解,更包括离婚者经济上的承受力。

  中国现在婚外情泛滥甚至性泛滥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被禁锢得太久了,一旦放开就难免失控。说到底40,50这代人的婚姻和爱情受到的影响很大。还记得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男女同学是不能说话的,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所以这一代人的婚姻出问题的概率也大一些。现在80后,90后性观念的开放是一个进步。性本身是自然的事情,人与生俱来就有这个欲望,禁是禁不了的,需要用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它,以正当的方式去获取它。

  媒体对婚姻爱情等出现的问题大肆渲染,很多影视作品只重揭露负面现象,不注重正面的引导也是当前社会风气差的原因。但最近几年开始有一些好的电视剧出现了,比如“金婚”,乡村爱情“,“常回家看看”,闯关东”等等,这些剧目引导人们崇尚家庭观念的责任,而不像以往的一些电视剧推崇抛开家庭责任去获取个人的成功,这是很有意义的转变。

  从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经济阶层的人的婚恋态度,特别是结果会有不同。同样是婚外情,王宫大臣们就是一段千古流传的让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而平头百姓处理不好就为它而家破人亡;为改变贫困的命运出卖色相,古今中外都有。没有办法,人们的婚姻爱情都不处在真空中,都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社会越是不公平、不公正,人们的婚恋观念越容易扭曲。我在网上浏览一些评论时,发现人们的观点(特别是年轻人)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上。大体上,生活比较有保障的人对婚姻爱情抱有更美好的渴望和期待,而生活没有保障的人则更多在诅咒当下的婚姻和爱情,仿佛看不到希望。所以,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是如此重要,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婚恋的问题上,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公平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等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