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古到现今的中国文化怪现象
在当前的文化复兴过程中,于辫真伪时,要旗帜鲜明,但不针对现今那个人,只怕我的创意被人套取,在最关键的地方言之隐蓄,鉴别比较就直白了当,现举几例以明之.
1,写在前面辨真伪——黄帝别称归藏,是我国韶仰时代母系真本道学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别著有《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等书,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以《归藏经》从川(顺意)【坤】卦起始,以健【乾】为末卦,是以民本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正思想为道学本源。但是,《归藏经》【易经】已经佚遗了,《周易》是《连山》、《归藏》的翻版,许多卦名、卦词、卦义已被《周易》更改,大多内容远离了《归藏》【易经】的本意,《老子》是轩辕黄帝道学的继承者,谨只有以《易经》和《老子》为蓝本开展解证。
近年许多名家人云亦云地对“易经”释为“变易、简易、不易”之说,可是非常惋惜地遗漏了“交易”关键之理,这是对《易经》思想支柱的最大缺憾,是在忘本杷末,沒有“交易”之源,何有“变易、简易、不易”之来的理与义。而“交易”用现代表达方法为“相互作用”,是“有无协同互补”的至高原理 ,是古今中西文化架接的桥梁,才是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呈现出如下特征。
交易——两种或以上事物的机缘性有无协同互补,才促成事物的生化不息;
变易——两种或以上事物的“相互正负反馈作用”,产生的子代既有父母的共性、又有其个体择优的差异,个别情况的变异;
不易——这种交易的“相互正负反馈作用机制”不会因事物的转化而更改;为事物生成转化的永恒普适性,才是自然世界抽象理数的普遍规律原理;
简易——是为“同构异化”或“同化异构”的征象,“异化则显示其纷繁、同构则展现其简单”;
知易——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践行觉知的积累结论,服务于生活生产需要的通俗易懂,不是《周易》那样的臆造生癖的玄妙神秘;
行易——如从“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卦名上看,其“健、顺、水、火、风、雷、山、泽”的简朴易行而又直观,就比《周易》那样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的生癖附会、强词夺理的合理得多。
离开了上述六条原则,都是对“自然生态哲学——道物互补论”的异化之词,不管怎么狡辩,都将成为一堆废纸,变为垃圾一堆。希望有识之士予以廓清,防治其进一步误民误国。
2,割裂自然全息的唯道与唯物论___唯物论的辩证内涵与形式逻辑,把老祖宗的正常生态自然上“择优避劣”性的“协同互补法则概念”倒置为失态性的“对立矛盾斗争”的劣性行为。也无法同现代性的量子生态系统的科学思想内涵相融洽,只有老祖宗的优选思想才能无缝地接轨在宏微两观上的超前关怀和系统科学。
下面简单地比较对照一下:
因为道与物是永恒不灭的,这个根基是肯定的存在,只不过是大部份的人们,在当前还没有完全认识与握住它的脉动,有待进一步获得论证完善罢了,应为肯定之否定、否定而肯定,而否定必须站在践行为根基依托、进行理性比较之后,得出同自然真义配匹的理性的肯定,否认不能同自然配匹的纯思辩性的伪论,不能成为理性存在的否定,自然实际上的存在就是肯定的基础,没有背景的否定之否定是不能够成立的否定、没有肯定的基础也就没有肯定之否定,更没有否定之否定,否则是站在云端说白话,不能脚踏实地,是戴着唯物论者的面具在行的唯心泛虚性思辨,这不是地球人、而是雾迷人,因为地球是实在,是道理一;
事物存在着永恒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也是存在的肯定,无法怀疑其存在的肯定,难道能否定吗?这种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以道一生二、以二合一的事物量、信、功、质等自然生态虚、象、形、实的“临界位点有度相变”【相互作用】阈值概率全息位移的对应偶联、协同互补、消长承制、互动气交为基础的生存转化机制,是正常自然与人体在太极时空过程中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维持中态标量【-1n—0—+1n】规范阈值概率位移和谐承制的稳态有序,是星球之间与社会人体经历若干年的进化过程、自主认知为真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与“公约量”, 而不是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因素表现出的“公约度”与“公约量”,是道理二;
许多自然社会与人体的表现规律,实质上是一元本体之內的道物互补协调承制上的偶联关系,这同我国古代道儒哲学的优选思想相耦合,用通俗的话讲是“锅补与补锅”性的择优供需应位,而不是对立矛盾的方式。其实,人们时刻在奔忙化解着对立与矛盾向和谐择优转机,化挑战转为机遇,把对立与矛盾处置于萌芽状态才为高明之策,有纷争混乱的人类世界也永无安宁的生活秩序,同样也做不成事业,反而只有对已积成果的损毀,不到万不得已而不用之,何为自然社会哲学的主要形式逻辑呢? 人类社会在这种人为不自然的逻辑诱导下,是人类自己在错误逻辑指导下的自損、自伤与自杀,是对常态自然社会的悖论与恶行,只有造就不明智的世界纷争剧面。是道理三;
用人为分割为一分为二【如阴阳默契性的正负反馈】或一分为多【如五行默契正负反馈或九九得八十一数理】的“太极”时空过程两端方法,是事物两端间距过程內在层次临界差异自由与自约交易度量标准,也是事物两端间距內外差异的跨膜临界择优交易互换功信与物质的阈值守度概率位点。两端之维是选择性逾越临界的自约限度规范秩序,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形成的多维网络层次守度秩序择优屏障,用以维持内环境的守度秩序和环境內外的功信与物质择选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到目前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该种机制又称为太极阴阳之道,所以,太极是人们如何正确认知事物之间所共存的时空间距自由与自约秩序守度的交易运动机制方法学概念。是道物互补性的网络层次“多维”立论,是系统最高境界的“以二得三归一”的方法学。以单纯次级层次的“一维线性”关系所产生的认知观点有其局限性。其最低基准是两个以上已知的契约因素形式,用来探究自然与社会能够预知的生成得三要素,其两个基准契约形式因素幅度变化,则所求得的预知生成得三【为黄帝内经言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00——101——102——103;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内经归纳性阐释“104”】要素质也相应表征出标量规范有序地公约有度变化,这种公约有度变化为真,是其相应的契约形式因素参予的前提条件为真,则产生的结论为真,如同勾股定理的规律原理,这样才能正确“以二得三归一”地表征自然的整体背景,其实自然中的事物是处在多维多层的网络体系,这谨为是为了说理的方便起见,是为了更好地把事物在关联性功表达上的到位,这种用于语言到位的表达是偶联互补协同承制,在常态情况下也是一脉相承、亲真的彼此血肉相连与关联的“自我择优避劣”,由于唯物论参予的基准契约形式因素为其前提条件,不是同自然配匹应位性的自我择优避劣,所以产生的形式逻辑同辩证结论不能应位与配匹。为此,“对立统一”才表征不确。如是,绝对不是对立矛盾斗争的统一,这种矛盾是以己之矛斗己之盾,或是以己之盾抗己之矛,都是不可取的对立矛盾斗争,是道理四。
而矛盾和对立的斗争,是自然及社会与人群之间表现的异常、出现了问题之后的而进行纠治性方面的哲学辨证方法措施。因为自然有常态与失态,常态则用道物效应场性的以正治邦、失态则用矛盾与对立的斗争予以统一;失序争之以得之常,常安用之以正之治。
马克思主义虽有整体论的某些观点,但不是完整有序的整体论,从他的对事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方法释义为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谨是一维线性的不能同自然的多维网络适配。其实事物是多层多维网络状的以“正负相互反馈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也是国人称为的“枢机”作用, 是人们从生活经历中总结而成的思维认识关系,这是思想上的隐形本体,如同“阴阳”的概念一样也是用于表征事物性功的工具本体,思想本体依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在创造发明着工具本体,不是机械性的套路一层不变,而是需求渐进上的随机因缘不居。 如此,自然过程中的事物不是纯粹性的唯物,而且有事。即两个以上的对象相互作用是偶联互补协调承制的“功形相互作用发生场效应”【功形发生场】形式,在自然中是自生化、自组织、自控制、自约束的机制,即国之古人常曰的“择优避劣”,是相应性的功信与物质的“有无”交易偶联互补自约运动,从系统整体常态过程中是既自由又约束、而不是绝对的自由, 自由是相对的度量,约束也是相对的度量,有其标量规范阈值有序“中态公约度”,即古人的进与退、出与入、刚与柔、阴与阳、怒与喜、动与静、大与小、强与弱、正与负、引与斥、信与物等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道通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事物成长发展起来的根本。这样的根本,彼此相合起来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就是和!什么是和?同也。什么是同?一也。什么是一?合而为一。什么是合而为一?再生之本也。为什么会合而为一而成就再生之本?阴阳合而为一叫做大【头等或第一】,大与小相合,再大;再大与小再相合,更大;……更大的结果是怎样?在自然当中,更大的结果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地球、太阳、宇宙的时空环境,有时空环境就有事物生成发展、有无交易运化的余步,否则,就进入了死胡同。依据事物性用维度的不同,总是处于一定的阈值标量规范有序度的常态,是偶联互补自约。过度的自由或约束都是失态,所以对立矛盾斗争是针对失态自然社会为“恶”性的杠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劣性行为, 不到万不得已时才慎用之,常态应以“差异涨落、屈伸中态往来自功”为杠杆的正邦之制。
如此,有对照比较就有鉴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仅为失态纠正的偏向,经过仔细序贯地分析,而且,在辩证内质上承认肯定,又在形式立论上用否定之否定,这是不对位的不配匹,也是不为矛盾的“矛盾”,事物存在的“差异”尚没有升级到矛盾的层次时,为什么用矛盾来表述呢? 按中国文辞的规范度量层级定性为措词不到位、不明确、不严密、无层次,或义轻词重的不配匹,缺乏首尾序贯一致的严谨程度。这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谨称为是专家,专家对‘唯’的偏向才专,不能冠为大哲学家,称其为哲学大家者也是专家。自然是肯定存在着,在形式上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人们没有获得完整认知罢了,那是认知上的层次课题,就是没有达到具有序贯性的系统整体上“道”的层次。
在纯唯物性的立论遇到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或是东西方两种文化把“相互作用”当着桥梁架接上的关联、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分别不能有机相融整合的时候,也没有选用“道”这个至本至高的原理同“物”的系统综合辨证,担忧再过一些年之后这个不易之道会在人们的心目中丢失。人无前虑、必有后忧,回味起来太可悲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太诱惑人心,想着法子去钻营;长远的宝“道”以认知不到位的认为太虚空,于短期内无法获利,从而束之高阁。当然翻译和阐释他人【古人】的现成文章也非常必要,但比建立一个文化体系要容易得多【从网上下载后稍加编篡是一部书】,更不用冒很大的风险,取得的名和利来得更快。
从上能知,唯物论的知识主体辩证思想虽然有许多精华部份,但存在着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够配匹,出现了形式逻辑不能与自然同源的谬误,产生出自然存在同形式立论不能到位配匹的表达,没有“以二得三归一”地表征自然的整体大背景,而且层次秩序度量不明确。作者很有必要在‘道’与‘物’分别存在的不足提出来,便于本书正文的议论。如果确定整合创建“道物辨证法”的科学哲学方法论,那么只得分别把当前已存的道哲学和唯物论屈就为其中的分支,否则的话,无法体现出自然世界的一元本体的特征,那就很有必要把那些华而不实、前后不应、人为之见、站角立论、内容泛虚等问题展开重新整理,形成以一元本体为主的多维时空层次、网络规范稳态有序性的效应场框架,用来还原事物存在着的原貌,那么必须杜绝人为之见与角度立论等零散支离、牵强附会的观点,在二者已有精华的基础上作出校正性的改造与不断完善,由独立性个体语言转化为公约性公共立言的正确到位表达。很有必要入门这样的一本书【注:作者的主要思想,已经入编到《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一书》中】,也要把那些观点予以选择性的提出,用现代科学的理性方法阐明其不确定的方面,在这种势单力薄的大环境中如何获得公认,除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生态工程之外,还会遇到艰难险阻与意想不到的惊涛骇浪的冲击,目前己经在马背上了,任其颠沛流离、冲撞甩打。为了拯救人们在“失道之时如何重新得道”也只得担起道义上的责任。
3,唯道与唯物之源流与道物同体论___从第一章中我们见到的是,唯道与唯物之论是对自然生态全息图景的分别剥离法。而自然生态的全息图景是道物协同互补的如影隨形、不可人为地予以分割,否则是难以见到自然的有机活态,只有在源流上寻找真义数理。
4,云遮雾障的哲学思维___从第二章中,我们见到的是道物协同同体、不可分离的端倪,初步领略了道物协同互补、和谐承制所处“中态公约度”的公正性与严谨性的哲学精神,可是人们从中古、直到现今,于认知上始终偏离了“中态公约度”的过程状态,虽然黄老提出了“允执其中”;孔子言为“中庸”;墨家明言“执其两端、而守其中” 等名词与附加少量的说理,但是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和方法,在《三字经》的首言以“人之初、性本善”用于教人,而其实是“童言真、不骗人”性的“人之初、性本真【中】”。社会是个“善”与“恶”的大容器,就看人们把其欲意变成什么?以致于哲学思维处在云遮雾障的境地,在模糊臆会的情景中而潜行,不能把握太极时空的自然生态全息图景,是很容易走入“极左”或“极右”、“极下”或“极上”的偏离轨道。
5,从远古生活历练中探讨道物互补论的思路____古往在哲学【医学】领蜮的成“家”者,大部分来自于基层,其成名是在离世的若干年之后,稍知历史者不例自明。因为他们不断接触于底层的生活历练,具备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是高高居上、寡闻独见的闭门遐思,而学院派仅为熟成性的收集归类、爱好而著,号称的哲学家是主政的择选而成为“家”, 后起之“家” 为了“帽子”和“饭碗”在求安逸长保而附庸,可想而知是没有“真知灼见”的了。来源于基层、生活在基层,没有名份地位之诟,所以直言不讳,其不讳直言但易遭现今处于主流地位的“院”与“家”们的阻拦,在短期內难见天日、不易入世,甚则身家性命风险。可见,古人以“含隐”之言以避凶是有见地的,所以后人用“悟道”予猜测也,到现今也难解其“玄妙”,这是中外古今基层哲学之人的弊病。如此,必须对散在于古籍中的“只言片语”里搜索求真,在于正本清源。、
6,从老庄文化领略道物协同的真义;
道中运物,物中载道是老庄文化自始至终的观念,我国古代道学的观点来得更直接,“黄帝”在《道原经》中言:“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如《老子》于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见到的道是“道同太虚、万物莫以”,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实在,以此证明:功信和物质是不可人为分割的有机综合作用。道和物是偶联和谐互补承制存在的要素质,道与物是“黄帝”讲的“虚同为一”存在于一体的互补协同承制性作用关系。如庄子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人道灵而无予穷,故诸事生;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是有道的作功运动才产生了万物的理由,如果道的壅滞不运就无法产生物,同时也就没有了道,而道除了无始无终存在,而又寄存在事物之中。《黄帝经》中的:“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即“虚体”与“素质”的有机整合作用。何谓虚其舍也,虚舍为太极全体之时空;其素也为事物的质素——即实体,都在太极全体之时空的虚舍中起到秩序守度的合成与分解作用,这也就是领略老庄文化的道物协同的真义。
7,从宋代理学领会道物协同亙补承制的比较与拾粹;
宋代理学从周敦颐很显明地提出了太极全体的象数义理整合论,其从最高本原上指明是道与物的协同亙补承制法则,也就是有与无的协同亙补承制,明确指出“道物一体、显微无间”的立论,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这是程子给了孔子的脸面,评得客套些,必须予以纠正之。愚人的理解是:宏观高层次的系统大道控制和约束着微观低层次的系统小道不要越轨,微观低层次的系统小道向宏观高层次的系统大道的反馈监理【当然宏观与微观之间有道】,以致“道的体系”在自我互补协调承制与自我组织的过程中不断择优完善。这些因素都关联着道与物的协同亙补承制法则,何为分别是唯道论或唯物论对自然的剥离法呢?
8,功形上下“于中”对“形而上学”一词的扶正;
我国古代哲学,从上可知,不但在论道,而且在议物,是道与物的协同亙补承制法则,但以“形而上学”一词的说法,是对我国古代哲学的严重遮蔽之谬,老子言之允执其中;孔子言为中庸之道;墨家言明执其两端、而守其中。这些名论都是维持万物孕育的准绳机制,所拟是为功形上下“于中”的中态公约度【标度律】,功与形是不相凌夺的。于国外目前还无法认知到这么高的程度,也是人们所忽视了的非常致命的自然机制的重要一环,很有必要对于“形而上学”一词的扶正。
9,唯物论对古典文化的遮蔽与异化;
此课题在第二章中已经提出总纲性的论点,在下述中是以归类与比较的方法予以论证。
10,唯道论舍弃太极全体之偏;即是分别把“无为”与“有为”剥离而议,有违老子的原意“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联贯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