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危机,自信加勤谨


1999年11月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后,美国各界热议克林顿政府这一决策。有人认为克林顿总统是在进行一场赌博。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Reginald Dale 文章“豪赌中国加入世贸”。文章称中国加入存在最好和最坏两种前途。好则中国按西方法律顺利融入国际社会,坏则导致中国政局动荡,中美交恶,严重冲击多边贸易体制。不难看出,评论家们总是以美国的尺度来衡量中国,一切都要按美国价值观行事才好。所以,好的结果就是从属美国的制度,坏的结果就是中国分崩离析。两种结果都对美国有利。他们总不愿意去想一想如何实现双赢,总不承认多元化才更添世界的活力,更不愿意考虑他们的政策,他们的价值观是否落伍。当时洛杉矶时报刊登Tom Plate文章“如果中国进来,世界将会变样”。文章指出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Laura Tyson, 联邦储备局主席Paul Volker以及贸易代表Carla Hills都对为对冲基金投机行为辩护,把亚洲金融危机的责任全推给亚洲国家的做法抱有疑虑。他们认为应该认真审视和改革世界经济体系。“对美国来说,自满和过分自信无疑会招来失策”。但美国依然我行我素,其金融货币制度的弊端长期累积,终于以次贷危机为突破口而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验证了上述三位美国前高官的忧虑。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20国集团在华盛顿召开高峰会议,发表宣言,就当前危机的成因及如何改革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达成共识。把改革当前不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货币制度提上日程。世界应改变,变得更多元化,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只有这样世界才有真正的和平。一个超级大国垄断世界经济的制度是不能持久的。

中国应该怎样来评判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怎样面对当前的危机呢?我想应该是自信加勤谨。中美签订世贸协议,九年过去了,中国忠实履行了加入世贸的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发显示其生机和活力,为世贸成员创造了上万亿美元的市场准入机会,这是新成员加入史上没有先例的市场效应。正是中国经济的独特性才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给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增添了活力。中美没有交恶,只有相互依存。美国的经济危机自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外向型企业倒闭,失业率增高,都是客观事实,但没有理由太过悲观。单凭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便足以让中国自信,30年前几乎是白手起家,现在中国拥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近6万亿元财政收入,21万亿元居民存款,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颇强,应该比很多国家都更有条件成功应付当前的危机。19997年能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并帮邻国渡过难关,而今财力远比当年强,完全可以从容应对,渡过难关。唯须行事勤谨,决策正确,执行得力。切忌见风就是雨,一说自主创新就全盘否定加工制造业。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需要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全民都做高科技。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锦上添花。充分就业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充分就业才是扩大内需的基础,要充分就业,就必须发展实业,要发展实业,就要资本积累。我们没有本钱学美国,挣多少花多少,只有等到全世界都像迷信美元一样迷信人民币的时候才有本钱这样做。可是美国的印钞机用过头了,现在出大问题了,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们还要摸石过河, 这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不要简单照抄美国的制度。

中国应该在20国集团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使其充分反映世界经济实力的变化,有效应对危机,保障世界经济平稳和均衡的发展。

 

供稿:李仲周 (200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