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好“不要钱”的民生工程


  谈到民生工程,就不能不想到中央4万亿和地方18万亿的投资。这些投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神,显然是要着眼于改善民生,注重优化结构,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当然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实事实办,切实解决具体问题的。但是,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却决不只是财政上拨钱的事,更多的却是往往是政府部门对财政的这笔投入使用上进行决策、部署、监控,属于党委政府部门职能的合法发挥部分,应该说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用到这笔资金的,属于“民心工程”不花钱或少花钱的部分。而在我们民生工程的实施中,恰恰是这个“不花钱”的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颇有欠缺或者说是其“工程”大有提升质量和水平的空间。

  生活环境,关涉百姓健康的大问题,当然属于民生上的事。比如汽车尾气,就是空气污染中的一个重大因素。它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投入,通过科技投入提升燃油质量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减少和消除汽车尾气。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难道就不可以通过严格有效的管理极大程度地减少这方面的污染吗?比如通过发展公交,减少汽车流量,比如限制尾气超排量的机动车入城特别是市民生活密集区。至于城市嗓音的控制,则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实现。

  生产安全,人命关天,其“民生”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我国因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直接死亡人数曾每年都在13万人上下(http://news.sohu.com/20061116/n246411983.shtml)。安全生产,需要相应的安全设施,当然也要投入。但是能不能促使生产单位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加强生产的安全管理,却是需要我们花费很多“不讲情面”、“没有投入”的“做功”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加强管理,很多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和大幅减少的。比方说开采煤矿要求五证齐全,像那种小煤窑往往证件不齐的情况下依然开采着,作为当地政府、当地主管部门对这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当然不是不知道,这里就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安全事故的频发不少是跟腐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民生工程中的这些“不花钱”的部分,不仅与经济发展不相矛盾,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效益的提高。想想吧,一次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多少个生产才能弥补?而人的生命更是用任何金钱也无法买到的!而环境污染给人们所造成的经济和幸福指数上的损失也是无可低估的呵!前不久,发生的“三聚氰胺风波”,如果有了严格到位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督,至于发生吗?而这一检查监督“不到位不严格”不打紧,不仅危及广大儿童生命安全,而且对相关企业也是一个带毁灭性的打击。有报道是这样说的:倒下的是一个三鹿,但受损的却是整个乳业。据报道,三元的三季报显示,尽管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最小,但三季度净利同比下降44%至677万元!

  中央4万亿和地方18万亿的财政就要陆续投放到“着眼于改善民生,注重优化结构,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但是,投放的效益如何,却是可以因为决策、实施、监督这些不要资金投入的政府职能水平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的。不客气地说,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些钱在有的地方还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诱因,造成可怕的负面影响。在这里,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近日在全省水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几句话是很发人深思的:“扩大内需上项目,要特别注重加强资金监管。在资金的分配上要规范透明,在资金的监督上要全面周密,不仅要使用好资金,让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更要避免‘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