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2月15日本周的中国经营报,有一个专题30年记忆 都城演绎。在T21版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来描写郑州,首先作为一个生活这里的人很感谢记者同志对这座城市的器重与厚爱。
陈纪英同志在旁观侧语中给出了“中庸的城市”这个题目。对于中庸本人倒是无太多异议,因为它含有很多中国人的朴实传统,我们不可以把他当作贬义词汇。
陈记者说这是一个缺乏妄想的城市,说自己作为一个地道的河南人,知道大部分人其实是缺乏堂吉诃德般的冒险精神。最后,陈记者特别表明,“不过,为了生活,河南省的一亿多的农民工不得不远离家乡”。
在这里我倒想告诉我们的老乡陈纪英同志,你是河南人吗?你在河南生活过吗?河南一共有多少人口?河南有那么多农民工吗?还是你将所有的河南人全部定位为农民工?我们真的都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得不远离家乡吗?
关于整篇文章笔者不想重复很多,但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同志对郑州许多的惋惜和包容之心。记者是一个地道的河南人,他用自己的笔与思想在向外界展示一个意象中的郑州。为什么说是意象中的郑州,是因为作为一个在郑州生活的河南人,本人感觉记者没有把郑州失落与失败的一面更好的进行描述,也没有把郑州的豪气与梦想向大家展示。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但似乎又没有太多骄傲的过去,也没有很多成功的历程。但是今天的它又在奋起,它带领着这个中国有些贫瘠的区域在快速发展,他们养活了中国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他们在中国各地奉献着自己的汗水和努力。郑州值得骄傲的亚细亚,成为很多人的谈资,所以也成了很多报纸每一次对郑州报道时必提的内容,所以中国经营报也很多次在对郑州的报道中多次提起,这次更是用了它做了主题。他是骄傲也是遗憾,因为他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郑州商业的辉煌,因为他的失败让人认识到郑州商业的败落。从这一点去看记者同志用中庸去形容这座城市也确实很欠当。但陈记者等同志,你们的认识难道只停留在亚细亚时代和历史里?你用自己落后的眼光去看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你们又何以有资本说外国不了解中国,何以去反驳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你将三全、思念、宇通都看做只可以仅够你一笔带过的东西。当然你也不忘加上一句“以及无法忽略的宇通客车等”。你用一个整版篇幅的文字来叙述30年里的中庸与你的惋惜之情,但你只用了12个字去带过中国最大、亚洲最大客车生产基地,你用十几个字带过你以及你家人会经常享用的三全与思念。笔者乃至很多郑州人都会感谢中国经营报以及陈纪英同志对郑州的报道与鞭策,但更希望中国经营报你可以用一个懂郑州的人来写这座城市。
郑州乃至河南是有很多不足与缺陷,但今天的他、他们都在激情的成长。笔者只是希望记者同志不要用中庸的思想去写一个看似中庸的城市,希望可以向所有的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郑州,把他的好与不好都真实展示给大众,而不要用你中庸的思想让大家知道河南有一亿多农民工,让大家看完你的报道后为感觉一个看似不求上进的城市而增添更多遗憾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