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潜规则


  观点:历史最怕联想,三鹿毒奶粉事件,将百度扯上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个不老的IT潜规则出炉:搜索的底线是谁钱多谁就向前,当然谁钱多也可以不出现。其实IT界还有不少的潜规则。

  历史最怕联想,事件最怕联系。现在的百度搜索被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平台之中,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以来,加上淘宝、校内和中搜等的积极屏蔽,中文搜索大佬的地位说岌岌可危象还太早,但中文搜索的这场危机却处在风雨欲来之时。探讨这个事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潜规则。

  潜规则得到放大与认可还要归功于互联网,正是互联网上,在2006年影视小人物张钰通过互联网响亮地通过网络喊出了一嗓子:抓流氓!最终自己也为自己的“扫氓”创新而获得第一个影片代言人位置,一个影视圈选择演员的潜规则由此大众化。这个潜规则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追问,但在IT界潜规则也够新闻的。

  国内IT场潜规则不少,新闻不断的杀毒界首当其冲。潜规则事件有一个杀毒版的版本在去年5月份其实就已上演,当时国际反病毒大佬赛门铁克一夜间误杀成千上万XP系统,以前以救世主面貌示人的杀毒老大,也巧妙地扮演了一回杀手——误杀。更令人未想到的是,仿佛是一夜间,瑞星、江民和金山等国内国际杀毒厂商齐聚,共讨诺顿误杀事件,但扯来扯去,又引出了许多杀毒厂商的误杀,卡巴斯基也被硬拉上了这条误杀船,瑞星更指出卡巴斯基半年误杀21次,最要命的也令瑞星不能容忍的是,诺顿竟然兄弟相残,将瑞星杀毒软件的卡卡小老弟也当成病毒给革了命。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杀毒界误杀事件非常多,行业内不得不容忍,一场由误杀推出的“杀毒”娱乐持续了很长时间,潜规则也出现:谁家不误杀,就不是杀毒软件。现在同样的事件,在搜索的领域出现。

  免费搜索的百度,令业界最敬畏的是其一切向前看的竞价排名,但正因为一切为了钱的这一项铁得原则,在搜索的时候底线有时没有了,所以出现许多超出常人想象的搜索结果,但无论如何,这一条行业的原则还是成功了,最终百度凭借这一招,将其他竞争对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中文搜索老大名号一直是自己的专利。一个搜索行业潜规则也随之出炉:搜索的底线是谁钱多谁就向前,当然谁钱多也可以不出现。但随着搜索的壮大,这种方法的负面效果非常明显,同百度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其最大竞争对手标榜“不做恶”闻名的谷歌,虽然中国的谷歌同世界的Google在许多网民的眼中还划不上等号,但在百度竞价排名式广告打压下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在中文搜索领域不专业的谷歌很长时间仍然找不到北,Google的算法式排名虽然最终的算法我们无从而知,但其搜索结果相对百度来说,终究被诟病得少点,这反面也可以看出它的竞价同百度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但在中国IT圈子里,在算法的实际效果上,虽然没有百度遇到过的卖关键字式负面新闻,看来其竞价时的道德底线或技术底线自己一直保持着。正因如此,谷歌依然是同百度差距很大的二哥,谷歌的杀手锏中国问题专家式人物李开复博士的加入象也没能最终解决谷歌中国长不大的问题,洋网水土不服的症结被许多人总结了,但所有的总结也没有现在的事件对于谷歌们最有利。

  负面事件是大公司成长史上的附属物,看一下一个公司成长的历史,其实就是同负面事件与新闻斗争的历史,但这个不是潜规则,在国内IT界,处理负面事件可称得上潜规则。百度象众多公司成长一样,自诞生以来负面事件不少,从关键字到员工被害再到众多高管离职,在一次次沉默中百度都挺了过来。而处理负面事件,中国IT界也有一个最好的也可以叫做处理办法“潜规则”:沉默,打死我我也不说。沉默之后,让你什么炒做的东西也得不到了,随着时间推移,只会越来越冷,不会越来越热。这种处理事件的潜规则能否继续有效,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