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系统特征及其实现
李文管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2)
摘要:整个生命界是大自然千百万年不断演化发展的成果,在宇宙中十分罕见,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大自然中生态系统的演化走向文明成为可能;文明的生态系统关键性要素是人,没有人就无所谓文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特别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文明生态的实质内容;有利于人类的现时和长远的生存发展,是文明生态的基本功能特征;文明生态的实现是人类遵从自然规律而与外部物质世界和谐相处的结果。
关键词:文明生态 系统特征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示码:A
人类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和所谓科技的活动,使得人类很早就似乎成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的这个有名宣言,预示着神性向人性的回归,但也开始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既然上帝不过是人类本质的反光,而上帝又能创造天地,所以人类自然而然地也就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存在。人们开始设计和幻想,从没有任何感受和意见的大自然那儿随心所欲地获得素材,来创建人类自己的远远超越自然的世界。但不论怎样设计和幻想,人类终究仍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并不能脱离自然,而是永恒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类是大自然数万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人类和每一种其他的生命形式一起,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和有关非生物的物体和能量周期——的一部分。所有的有机体都依靠能量,这些能量的基本从我们称之为太阳的巨大原子能熔炉处获得;有机体的物质主要来自地球。然而,动物食用的绝大部分的能量和物质并不直接取自太阳和地球,相反,它们通过其他有机体来获得。人吸收的氧气由植物释放,而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却是由人呼出。牛吃草却产生肥料,这又转过来提供肥力产生更多的草。这些关系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庞大网络,其中每一种类——从具有高度复杂的大脑物质的人到最不起眼的细菌和真菌——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
一、 问题的提出
大自然中约有500万种以上的生物,它们与地球上的大气、水及土壤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人类逐渐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如今,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类自身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生态平衡失调的状况正日趋严重。
生态系统也像人一样,有一个从幼年期、成长起到成熟期的过程。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它的结构、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生物数量比例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达到生态平衡。影响生态平衡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火山爆发、雷击火灾等属于自然因素;过度垦荒、乱捕滥猎等属于人为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类造成的。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毁林开荒是人类采取的手段之一,这致使森林惨遭毁灭,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陶渊明的幽静和谐的“菊园”和“南山”已经不多见了。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于危机之中。
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很多,现在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大的问题上。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环境问题仍然表现在大气、水体、食物、土壤等几个方面。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空气、水和食物污染的报告称:全世界约有4/5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
按照目前二氧化碳的增长度,大约到2050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达百万分之五百六十,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3
大气上面的臭氧层保护地球表面不受紫外线的照射。但科学家发现臭氧层已经被一种叫做氟利昂的工业化学物质破坏了,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有一个漏洞。通过这个漏洞,有更多的紫外线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87年,世界上许多国家签署了限制生产氟利昂的条约。这是一项有效而有益的行动,但是氟利昂对环境的破坏仍要持续几十年。
酸雨是由工厂和城市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这些烟雾在水蒸气中形成较强的酸,并作为酸雨降落到森林和湖泊中。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化学性质稳定的有害物质如白色垃圾、农药等进入环境之后,不易被分解,于是就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不断迁移、转化、积累和富集,这使其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对环境造成危害。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不但能在生物体内富集,还可藏身于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16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很慢,从公元100年的1.5亿到1600年只增加到5亿。自此,人口增长久开始加快了。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1930年为20亿,1975年为40亿,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需要一个正常的自然环境。这种正常的自然环境一旦被破坏,生物和人群就会出现各种病变,最终危及生命。人们把环境田间改变的现象称为环境异常。火山喷发的大量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它们会使局部大气成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引起局部地区的大气异常。这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异常。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异常的实力也屡见不鲜。1953~1956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俉湾附近的渔村中,就出现了由于工业废水排入水俉湾而引起环境异常、沿岸居民吃了受污染的鱼后导致的中枢神经病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已成为现代生活环境的主要特征。这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生态和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城市中不合理的布局、不协调的色彩、各种基础设施的运作速度、奔跑的汽车、噪声、电磁波和化学物质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颜色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人的服装、居室、日用品等都用颜色进行美化。城市中的霓虹灯广告更是五颜六色。但是,那些不适当的美化,如城市中不合理的布局、不协调的色调和不伦不类的雕塑等等,都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容易疲劳。这就是城市视觉污染对人心理方面的危害。
在现代城市中,被玻璃幕墙包裹着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环保与城市专家指出,高层建筑不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相反倒是现代都市无奈的产物。人们使用和维护高层建筑,往往要浪费更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一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还能反射阳光,从而产生无臭无味但对环境危害相当严重的眩光污染。
声音对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声音也必须有适当的“度”。如果声音过大、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成为干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噪声。噪声的强度是用声级表示的,声级的单位通常用分贝,符号是“dB”。当声音达到80分贝时,人们就会感到刺耳,达到90分贝时,人们就会感到嘈杂;120分贝的噪声会使人耳痛,也就是达到了痛阈。
20世界60年代以后,世界上的汽车年产量迅速增长,现在全球汽车已超过5亿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虽然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车祸和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问题。资料表明,每年世界上大约有30万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铅化合物以及汽车噪声都成为严重危害环境的污染源。另外,四通八达的公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对环境的影响也极为不利。
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磁场对生物有很大影响。人类从产生以来,世世代代在地球上生息繁衍,已经习惯了这种天然磁场的作用。人类开始现代化生活之后,又人为地创造了许多比天然磁场强得多的人造磁场,如广播、电视、通讯及医学、工业、国防、家用电器中的各种电磁场。它们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电磁波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公害之一。人为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有:广播、电视发射塔、卫星地面站、雷达站、高压线、输电网等。目前,在城市里,电视发射天线、调频广播是主要的电磁污染辐射源。
热岛现象也叫做热岛效应,指的是人口稠密的城市市区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环境温度的现象。在城市中,高度集中的人口每时每刻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能源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又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加上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柏油或水泥路面受日光照射等原因,城市市区的平均温度要比邻区高0.3到1.8个摄氏度。热岛效应直接限制了大气的自净能力,从而加重了城市大气污染。
现代高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使人们过上了电气化、自动化的现代生活,达到了高质量的消费水平。然而,由于排放设施的不完善和不科学,大量的废气、废物在大气和空间中积累起来,形成各种恶臭、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化学制品若使用不当,会损害人体健康或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合成纤维服装具有耐磨和不变形等特点,但合成纤维内衣会使有些人皮肤过敏;杀菌剂、调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能起到保鲜或增强食物色、香、味的作用,而食品添加剂在人工合成过程中残留的汞、铅等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会致癌;室内装潢材料散发出的异味,会引起室内空气污染;许多化妆品也极大地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据统计,世界上化学制品已达500多万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有9万多种。
当今世界水、大气、土壤和生物等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已经达到相当危险的程度,成为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大气污染给工农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垃圾侵占土地和堵塞江河,危害农作物及人体健康;宇航事业的发展给人类飞出地球带来美好前景,但同时也给宇宙空间带来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气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动植物和微生物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滥砍乱捕,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水污染是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据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每天约有2.5万人因饮用污染水而得病或由于缺水而死亡。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污染源主要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污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使水中生物或饮水的人畜在几分钟之内死亡。水质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而且给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
受到污染的大气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常常引发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火山爆发和森林起火等自然运动,都易引起大气污染。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研究表明,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其中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等。现在,全世界每年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有毒有害颗粒物达5亿吨,这些物质在大气环境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
垃圾通常可分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两大类。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城市已堆积垃圾60亿吨,生活垃圾达5亿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每天产出的垃圾数量惊人,如日本为3500万吨,美国竟超过1亿吨。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世界上所有的大中型城市都被垃圾包围了。随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垃圾污染的范围也扩展到了太空领域。据观测,太空中人造天体残骸达3500多万块,这些太空垃圾已成为宇宙空间的公害。
不论是机器发出的声音还是音乐,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形成干扰,就是噪声。噪声污染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严重时还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头痛、衰老或失眠等。中国古代曾经以噪声作为一种刑罚来处死犯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噪声污染的严重性,并开始予以治理。
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和其他活动时,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当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侵入大地土壤,超过土壤的净化吸收能力时,土壤的性质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甚至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和破坏,从而造成土壤污染。严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导致农作物枯萎死亡,更多的土壤污染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的富集,暗中危害着人畜健康。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化肥和农药。
在自然状态下,放射性物质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核工业产生出很多高放射性核废料。这些核废料使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射线的强度已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造成损伤。高强度辐射会灼伤皮肤,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破坏人的生理机能,严重的能在短期内致人于死地。少量累计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发病过程往往延续几十年。
森林草原植被受到人为破坏后,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和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对草原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使干旱气候出现,土地松散,流沙沉积。土地沙漠化是人类的大敌,全世界约有1/3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食品污染是指人们吃的各种食品,如粮食、水果、蔬菜等,在生产、运输、包装、贮藏、销售、烹调过程中,混进了有毒有害物质或者病菌。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两大类。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菌、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化学性污染是指由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
二、 文明生态的构成要素
国际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海洋是地球上综合生产力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内的各类生态系统,按照大尺度划分,又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主体生物群落分类又可分为森林、荒漠和草地等生态系统。
另外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3类: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比如我国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加上各种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再比如我国北方的许多草原,不仅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那儿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凉,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泽中淡水生物相互构成的依存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海洋这一主体条件下各类动植物的群体所形成的自然环境。表面上看,大海汹涌澎湃,桀骜不驯,而水下摄影机拍到的海底世界却是那样恬静、祥和、温馨而又奇妙!
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
三、 文明生态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层级与制约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黎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生物群落与其栖息的环境相结合,进行着物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条件下,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动态之中。关于这部分内容,蔡晓明作了相应阐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l0项重要特征。
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
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物理状况有关。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多的物种。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
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大基粒、低频率和缓慢速度为特征,它们被更大系统、更缓慢作用所控制。
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它们可能落在后面,但它们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这是因为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而输入是原因、源。从这一观点看,没有输入也就没有输出。维持生态系统需要能量。生态系统变得更大更复杂时,就需要更多的可用能量去维持,经历着从混沌到有序,到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发展过程。
4. 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例如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物质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又如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这种物质交换是周而复始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就是在进行多种生态过程中完成了维护着人类的生存“任务”;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粮食、药物和工农业原料等。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还有大量的间接性功益服务。
5.受环境深刻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和波动形成了环境压力,最初是通过敏感物种的种群表现。自然选择可以发生在多个水平上。当压力增加到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检出时,整个系统的“健康”就出现危险的苗头。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表现出长期的适应性。
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有机体不仅适应了物理环境条件,式对环境进行朝着有利于生命的方向改造。
7.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生态系统对干扰具有抵抗和恢复的能力,甚至面临季节、年际或长期的气候变化的动态,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的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8.具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这二者之间保持互补关系,当每一个体使用强度增加时,一定资源所能维持的个体数目减少。认识到这一特点,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持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一个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可维持在最大承载量,即环境容量。任一生态系统,它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染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9.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化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0.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在数十亿万年发展中支持着全球的生命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采方式给生态系统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对生态系统加强管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全面发展。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三方面构成的。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来自太阳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照热力学定律进行的。太阳能向地面流动时,只有1%左右能真正被绿色植物所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这些有机物质中,提供给消费者,以满足需要。能量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作用在动植物中流动,然后被放散到环境中去,这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诸组成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着各种物质循环。碳、氢、氧、氮、磷、硫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物质,占原生质成分的97%,因此,这些物质的循环是生态系统基本的物质循环。锰、锌、铜、钼、钻、钙、镁、钾是生物成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物质各自构成的循环也是很重要的。在上述各种物质的循环中,与环境污染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水循环、碳循环跟氮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在生态系统中诸组成部分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生态系统正是由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各种形式,传递并交换信息,其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始终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在一个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建立,还反映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29. 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一般可以归咎于两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由自然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自然原因所导致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由这类因素而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成分的改变;二是由于工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后,使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发生改变,这是第二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三是由于人类把一些污染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去,使某些动物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影响这些动物的繁殖,改变了生物的种群的组成。
四、 文明生态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五、 人在文明生态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首先在那里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