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动:2001~2008
中国的贸易顺差自2005 年开始大幅度上升以后,于2008 年开始回落了。贸易顺差的变动有可能是每一种产品顺差的同比例变动造成的,也有可能源于部分产品顺差的异变。因此,贸易顺差的变动可能不仅仅是宏观总量的变动,还可能与贸易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中国贸易顺差变动背后的结构因素,或者说,是要探讨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动问题。由于这些结构变动并不是从2005 年才发生的,而是早在“入世”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因此这里将考察的起点拉长到2001 年,并将考察期分为两个时间段,分别是2001 年至2007 年的顺差增长期和2007 年到2008 年的顺差下降期。对于贸易结构,有许多不同衡量方法。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是指其“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的这样一种格局。贸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理解贸易结构的。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从赫克歇尔-俄林到保罗•克鲁格曼,贸易理论发展的每一步都能为一个国家“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提供一个清晰的解释。“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及“产品内分工”等就是用于概括贸易结构的总体特征的。但是,在经验上,要把握一个国家现实的贸易结构,会面临一个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贸易结构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比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概括;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往往有成千上万种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要将所有的产品归为简单的几类总会损失一些有用的信息。有时候,归类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同时,如果对成千上万种商品一一列举出口了什么,进口了什么,那可能没有人能从这些贸易数据中获得关于贸易结构的有用的认知。所以,从总体上把握贸易结构的特征和尽量多地使用数据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试图提供一个直观的、可图形化的方法来表示贸易结构的变动。这一方法可以占用大量的贸易数据,并且突出显示贸易结构变动的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贸易结构分析中的上述矛盾。以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提供一个顺差结构图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