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年秋月,于蜀都采访,因缘而得《问道图》之奇石。
当奇石馆的馆主,径直把我带到这块石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深深地喜欢上它了,是那种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与欢喜。
石无言。大道言乎?
我相信,它静悄悄地等待,默默守侯,就是为了生命中,注定有一个发现它灵魂与内在的人。
从见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字——《问道》。
当年,一心访贤的西周圣主文王,在斋戒三日后,终于于渭水河畔,见到了正在茅草丛生的岸边,钓鱼自乐的太公姜尚。
文王折节下士,趋身问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文王问:“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该制订怎样的治国大略,才让天下归顺呢?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请太公上车,载与俱归,立为师。
史料记载,万世师表的孔子曾五次前往周朝的国都,向老子问道。
太史公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名满天下的孔丘面对老子,只有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问道的经历是美好的,悟道的感觉是微妙的。孔子回去后,默默无言,三天都没有给学生讲课,他也许沉浸在与老子谈话的美好回忆中,也许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当他面对弟子的满脸疑惑时,孔子却发自内心地盛赞老子。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后来,孔子也虚心接受了老子的教诲,“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终于成就了一位集大成者的孔圣人。
文王问道,兴周八百年。
子房问道,旺汉四百年。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出游天下,文武百官,前呼后拥,车马仪仗,次第相随,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子
失时失意的子房,终于遇到了黄石公,这位据说是黄石通灵而幻化人形的道人。
在圯桥,收敛性情的张子房,被黄石公折腾摆布,“大道无言”、“大道无争”……经过黄石公的性格测试后,终于得以兵法相授。
黄石老人告诉他:“时至,则可以为帝王师;时不至,则没身而已。”(《素书》)。后来张良果然以谋者的身份辅佐刘邦一统天下位居“帝师”,却又在功成名就后,领悟到“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最终高唱神仙歌,隐遁无为去了。
奇石《问道图》:有阴有阳,有隐有显,有尊有卑,有无形有有形,天地盈虚,动静和谐之理,尽在其中矣。
大道无形,而有万形;大道无言,今“石”为开。
值《道商》完稿之际,而得此宝,莫非天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