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51章 简要清晰梳理意识起源全过程
意识起源的第六阶段:精确概念积累
精确概念积累是人类祖先在模糊概念积累的基础上,依靠脑记忆多中心机制继续响应外界不同的感觉、知觉信息刺激,并反复比较识别各种事物的同异差别,又逐步推动语言文字概念的约定俗成或统一定制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转为脑生化物质对外响应条件的记忆存储。通俗说:指着大卫雕像问尚未启蒙的小孩儿:“他是谁?”小孩儿答:“一个人。”再问一位大学生,则回答:“是艺术!”两种意识,两个概念。一个含义模糊,一个含义精确。
有固定含义的语音和象形符号的产生,是形成精确概念的起点。哲学所指的精确概念是指一切用在固定环境中有固定含义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精确或绝对的纯度。哲学所指的精确概念有它自己的“精确度体系”。
比如,集合概念是针对“集合物”的精确,而不是针对“单个物”的精确;总体概念是针对“概括事物”的精确表达,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的精确概括;具体物概念是针对“相同物”的精确,而不是针对差异物的精确;量词概念是针对可度量关系的精确,而不是针对非可比事物的精确;情感概念是针对不同情感的精确,而不是针对无情物的精确。“模糊学”中的模糊概念也是精确概念的一种,它是通过精确分析集合概念和具体概念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规律所得到的精确学问;数学中的概率也是精确概念的一种,它是表达事物间比量关系的精确学问,如果没有概率的表达,人类就会缺少一种专门显示事物与事物间比量关系的精确概念,等等。但是,口语中“哇噻”、“哈了哇”和“有点那个”则不是精确概念,它们也不能用于推动自觉的科学思维运动。
凡是不能用于“三段论形式”逻辑推理前提的概念均不是精确概念。相反,则都应该界定为人类意识中的精确概念。
哲学所指的模糊概念――即人类模糊意识产生之后,也同样孕育着逻辑比较和逻辑判断的理性萌芽,如果没有这种预先萌芽,哲学家将很难解释进一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意识的发展又少了一个衔接链环。当然,运用模糊意识的逻辑判断,其逻辑性十分浅陋也很容易。就是一物参照一物,相比较确认相似,就可以指定此物。这就是人类祖先较早使用的逻辑判断――模糊类比。它的特征就是:根据形象性、综合性(或整体性)感官感觉,产生带有模糊性和方向性的直觉判断。
没有模糊类比,就没有建立在熟悉映象基础上的“精确比较”,也没有后来的严密分析和综合――这种被后人们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更不会有语言文字概念――“第二信号系统”在人脑中的形成。精确概念,是在人类产生模糊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记忆积累,也是在模糊类比的选择和判断中逐步趋向精确的。当人类祖先依靠人脑多中心记忆链接机制对某种事物映象达到了相当熟悉的程度,其精确判断和精确概念就会呼之欲出了!
精确概念是使人类从此开始获得精确思维运动的大脑优秀响应条件。
因此认为,精确概念进入人脑的记忆积累,是人类形成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的起点。有这个起点,人类祖先中就很容易涌现出一个首先走完意识起源全过程的杰出代表。即使他的思维运动以及逻辑判断得到的不是什么重要概念,人们也应该把他称之为“杰出思想家”。
人类意识起源的终点,在于首次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产生了不同于自然响应各种信息、不同于单纯直觉、且大脑实现了精确概念加工反映的另一种意识的出现,即创新思维概念的出现。比如:运用三段论形式推理,依靠一个已知事物概念推导出一个没有看见但必定存在的事物概念,类似这种以各种科学思维方法所形成的“意识”,也就是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从历史进程中看,自有文字和约定俗成语音等精确概念之后,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日益丰富起来,后人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某些规律,同时也容易只限于文明史眼界而截断意识起源的许多演变环节,并产生哲学上的主观判断。但是,不管怎样,后来的人们已经不难发现,精确概念的积累是直接伴随着劳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并发达起来的。在此过程中,科学实践活动又是推动精确概念迅速积累的强大推动力。仅靠劳动和生产实践活动积累精确概念十分缓慢,相比之下,每一种科学体系和文学作品的诞生则能带出一大批精确概念进入人脑的积累和写入书本的传代积累。
由此看到,精确概念的积累帮助人类再一次筑起了推动意识发展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当许多人的这个“记忆中心”逐步丰富和发达起来之后,也就更强劲地推动了人类意识的超前发展。当人类可以把前人的知识积累用很直接的学习方法“写”入自己大脑中的“概念记忆中心”时,也就预示着人类中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将会一代比一代增多。它所带来的直接动力,是催动了这个星球遍地响应起人脑的科学思维运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累累硕果从此收获不停,科学知识积累从此形成了几何数增长态势,人类的意识开始实现精确地逐步延伸到离开知觉的那个“外在世界”。
人类对精确概念的创新分析提炼,需要依赖直觉中的模糊概念。因此,基于“综合知觉积累”的直觉响应条件又常常是科学概念被发现的突破点。精确概念的积累源于模糊概念,科学体系中创新概念的积累则既依赖于模糊概念也要依赖于精确概念。
但是,对于直接进入精确概念积累的现代人来说,人的第六级大脑响应平台还并不是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平台。它只是一个产生正确意识概率较高的平台。要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要求有更多的人自觉构筑第七级大脑响应平台――这就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推动每个社会成员积极进入意识起源的第七阶段,即:创新思维积累阶段。
至此,我们可以对人类意识起源过程用典型的简化线索表述如下:
①大脑通过各种感觉形成零星感觉记忆积累――这就是人脑的初始响应积累。距今数百万年以前,“前人类”的脑生化物质条件并没有现代人类的灵敏性,感官响应并进入脑神经的许多零碎感觉记忆类似于现代人脑中的少数“残缺记忆积累”。这时候,远远没有形成“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三个灵敏机制。
②大脑形成相关感觉复合积累――这是“前人类”大脑进化的第二阶段。通过重复响应外界信息刺激条件,能够使大脑把两种相关感觉链接起来。即:通过听觉响应可以推动视觉方向的改变;通过肌肤刺痛,可以灵敏反应为无意识、无目标的运动姿态。这是人脑的进化过程,也是所有高级动物的进化过程。
③大脑形成初级综合知觉积累――这是人脑相对于其它高级动物进化的“临界点”。此时,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已经形成以“主映象”为核心的多向链接机制,各种感官感觉均表现为、或者期望着与相关“主映象”发生记忆联系。“眼见为实”的脑动力机制已经初步形成。这也是少数高级动物共有的进化过程。
④大脑形成完善综合知觉积累――这是人脑首先区别于其它高级动物的进化台阶。此时的人脑由于相互情感信息刺激的不断增进,促使“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条件达到了很高的丰富性和密集度,脑生化基因组合日趋发达,从而奠定了人脑结构的基本成型。同时,人脑的高度灵敏性也为日后的现代人脑表现为高级综合知觉的脆弱性埋下了隐患。
(2008年加注:现代人都能够从表面相互观察到,那些情感比较细腻丰富的人容易痛苦。实际根源则是:情感信息炼就的高度发达、灵敏的人脑,其链接响应机制的脆弱性也容易出错和崩溃,即使链接响应不错也会因情感发泄不可抑制而难免伤及他人。所以,人类应既不赞成仅有情感丰富而缺少意志锻炼,也不赞成可致人脑僵化的初级理性思维统帅全社会。正确主张是:对婴幼儿和童年期迅速发育的头脑,需要成人们更多情感培育包括同娱同乐。而从少年期之后,成人则应掩盖直接情感接触并为他们启动自觉意志磨炼。)
⑤大脑推动模糊概念链接积累――这是被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的人脑新的链接条件的发展过程。模糊概念的链接条件是通过异常的和熟悉的事物映象来形成的,原始模糊概念内涵均是特定的“事物映象”,其外部表现则是惊讶语音、感叹语音和情感响应声音。后来才被确定为有公认内涵和定义的常用语音。也就是人类的口语。
⑥大脑形成精确概念链接积累――也是被完善的综合知觉积累自然推动的人脑新的链接条件的必然产生过程。这一过程,起初完全是自发的和个体表现的。但是,精确概念积累走向正轨的客观条件,必须经过群居人类的统一定制(即有杰出先哲不断发明和积累石刻符号),或者约定俗成(即大家均习惯于某种语音表达某种含义,一起养成习惯)。精确概念积累是人脑进化和链接综合知觉积累的又一个巨大转折点。
⑦大脑推动概念间的逻辑积累――这是在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人类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台阶。首先,概念多了,在使用概念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如何处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模糊概念与精确概念间的关系,精确概念与精确概念间的关系,也就是直觉与思维的关系,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等)。这时,也就出现了“纯概念思维”和“纯形象思维”的人脑新的功能――即多种逻辑判断功能。人脑的响应条件从此由单纯依赖综合知觉的自发响应,发展到既依赖直觉也同时依赖概念(理性)思维的自觉响应。此后,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等智慧大师又经过总结,把概念与概念间的链接状态发展成多种学科――即形式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等等。
由于人脑的直觉(自发逻辑)响应条件和自觉逻辑思维响应条件,可以推动人的意识超越感官延伸到知觉以外进行概念间的逻辑判断,于是,便使后人们日益感到了人脑的某种神奇和不可思议。由此,自然也会产生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激烈争论。其实,把上述“七段论”清晰地梳理出来,就能看到人脑的功能是一种很正常的进化现象。
今天的人类早已经完成了意识起源最后一块里程碑的建树。但是,包括本书在内的当今哲学思想体系,目前还没有完成意识起源第七阶段的最后阐述。我们不用太急躁地把好话一气说完,关于创新意识积累第七阶段这个精彩部分的描述,宜先隔开章节向后推一推。
在物质主动高级运动的大循环圈里,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所推动的思维运动,应该被称之为大循环中的微循环,它自始至终伴随并推动着物质高级运动的无限循环过程。人们说,主动高级运动谱写的循环“乐章”正如《命运》交响曲一样,引人入胜的部分不在于后来推动了他国形成被动高级运动的高潮,而在于最初产生的前沿领域的科学发现动机。在序曲!在前奏!在开场的过门音乐中!
为什么呢?因为音乐前奏奠定了整个乐章的基调!
那么,物质世界主动高级运动的前奏曲又是什么?除了多中心链接机制构成的“微循环”乐谱外,还有认知动机参与认识论大循环所鸣奏的小号声声……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