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发表在2008年11月上半月版号《中国老年》杂志,银色风景线板块中,闲庭漫笔栏目的文章。(下文对部分字句做了修改)
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句名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刚听到这话的时候,我觉得怪怪的;后来经历多了,阅历广了,我渐渐明白了此话的含义,心说“这话可真绝”。我们身边这样的事可真不少。
小唐由于家境贫困,在10年前上中学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位以卖茶叶为生的吕老汉的资助。吕老汉自己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为了帮助小唐,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地采茶卖茶,攒下钱来资助小唐。上大学后,小唐除了得到吕老汉的捐助之外,还同时得到了来自社会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捐助,总计5万多元。这些钱,一部分小唐用来交大学学费,另外,他还买了一个1100元的手机和一套1000多元的西装,玩电脑游戏也花了不少钱;以至于最后一年的学费都没有交,临毕业了,小唐又向吕老汉提出要求:再给我9000元吧?
还有类似的事情。一户人家有三胞胎姐妹,名字分别为东、方、红;因此,人们又叫她们东方红姐妹。三姐妹的母亲早亡,父亲又因车祸致残,原来的生活十分困难。此事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的捐款源源不断地寄往东方红姐妹家。拿到了资助款,三姐妹的温饱得到了解决,也变得讲究吃穿了;而她们残疾的父亲,对田里的劳作,也不再感兴趣了,整日沉湎于麻将桌。
一个网友告诉我,他曾经资助了一位贫困的大学生小林。小林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机关单位找到了工作。有一次,他路过小林的单位去看看他,等了半天,小林才从楼上下来;而且,小林在办公楼的大堂里敷衍了他几句之后,就爱理不理地走了。
看到以上这些例子,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寒心,我却不以为然。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不管是我那位网友资助小林读了4年大学,还是吕老汉资助小唐读了10年的书,如果和父母把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带到上学,供他读完小学、中学、大学,为其娶妻成家,再帮他带大第二代的无私奉献相比,这些助学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在回报上又怎么样了呢?我们常见的,是孝顺孩子的“孝子”不少,可孝顺父母的孝子却不多。否则的话,为什么为子女奉献了全部心血的父母那么多,媒体不去关注;而有个儿子仅仅为母亲捐了一个贤,就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被树为榜样了呢?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偏见,认为人如果穷了,品德就非常好;舆论的导向,包括很多文艺作品的构思,一直以来也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乡下人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城里人,尤其是发达城市的人,则冷酷无情,自私狡猾。可是,当我们听说不止一位打工妹卷走了东家的财物,也不止一个打工仔骗走了东家的装修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我们对乡下人和城里人,在品德认识上的偏见,是多么地幼稚!
社会上的骗子越来越多,骗术也五花八门的,我希望善良的人们能擦亮眼睛,理智的善良,别让善良成为自己的墓志铭!否则,你的善良让人利用,善良就成了可笑,成了愚蠢。中国有句老话,叫好钢用在刀刃上。把你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尽可能地用在该用的地方吧。贫困不等同于有志气,贫困也不等同于有出息,贫困就是贫困,只说明贫困者当时没有钱,仅此而已,与人品没有必然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真正善良者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所以,善良者对无回报,也无所谓心寒。善良者会这样想:善良的付出,让一个人更有作为,就是最好的回报。就像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没有得到回报,也无怨无悔的道理一样。受恩者没有回报给施恩者,但却回报给了这个社会,不也是对施恩者的另一种回报吗?
海涌观察:善良的付出不求回报!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