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10节:建筑风格


 

 
 
 
第十节   建筑风格
 
 
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建筑物的风格也是人们明显注意到,并且常做比较,经常提到的话题。人们将中国建筑物的造型、布局等方面表现出来与西方迥然不同的差别,称之以“中国特点”或者“中国特色”等。由于中国式建筑物,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东方邻近的国家。所以,人们也泛称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建筑物为“东方风格”。
 
至于此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则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几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回来告诉我:会上,有外国学者在北京看过“四合院”,就向中国的民间文艺家们请教,为什么这种“四合院”住宅,其院门常开之于东南方,而其厕所常建在西南方?结果是当时的中国学者被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大家面面相覷,竟无一位研究中国民间文艺的学者能对此做出回答。从这么一件小事上也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是感到多么的陌生。当然,一些胡说八道的“见解”还是有的:反封建运动之际,有人说中国式的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封建思想观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又说中国建筑物、特别是四合院,处处都“体现着封建的自我封闭思想”。这一类的观点也都是写在文章里,印在书本上,有据可查的。这样的观点总是很时髦,也往往能博得附和乃至喝彩。这样的观点也很好得出,根本用不着去做甚么艰苦细致的研究。反正,对于中华历史文化,不论哪一方面,只要持以批判的态度,否定的态度,都往“封建”这个大筐里一装,就是一篇学术见解!至于“封建”这个词因何而生?它的本义是什么?反正也无人探究,把一切凡是历史上产生的、落后的、愚昧的、带有等级制度的……全用“封建”包揽即可。这些人就像是从外星球上来的移民一般,对于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文化,自己的祖先,自己从哪里来?将要走向何处去?全然不知,也不想考虑。这就是研究中华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悲哀之处!
 
不错,任何人工建筑物,总是要体现建造者的思想观念、风格和气魄的。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恐怕难有例外者。那么,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究竟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观念、风格和气魄呢?对此,就需要进行历史的、唯物的、辨证求实的研究,用简单的、主观想象的、穿凿附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国式的建筑物所体现出来的,是唯物、辨证、求实的科学思想理论和审美观念,它充分地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和天人合一的雄浑气魄。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与传统的哲学思想理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独特风格的建筑物繁若群星,我们实难以短文而论,故只能举几个方面的例证以说明问题。
 
 
(一)八卦卦位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最初是以八卦卦画的独特形式为载体,以传播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哲学理论。八经卦的方位之画,其本身就是一种哲理的体现。中国地处于北半球,这种方位上的道理只适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在方位上与此相反。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大到城市建设布局,小到民宅、如四合院之建,都是要依照“天地定位”的理论进行安排的。只不过,八卦卦位在其实际历史传承过程中,有过一定的变化:此即周代以前的“伏牺八卦方位”,周文王更改之后的“文王八卦方位”。对于“伏牺八卦方位”也称作“先天八卦方位”,与“先天”所对应的,就是“后天八卦 方位”。以现存文物,以及考古发现而论,中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而安排建筑布局。此按现代上北下南方位画法列伏牺八卦方位如下:

 坎代表水方位西
 离代表火位正东

 

 坤
代表地位在北
 艮代表山位西北
 
 震
代表雷位东北

 
 
 

 乾代表天位正南

 
 
 
 

 巽代表风位西南

 

 兑代表泽位东南

 
 
 
 
 
 
此以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为例:
“乾”为阳卦,代表天,先天八卦方位在正南,故在南城区建天坛;“坤”为阴卦,代表大地,先天八卦方位在正北,故建地坛于北城区。正因为如此,皇城的南门命曰“天安门”,皇城的北门称为“地安门”。这就是天地定位于南北;“离”卦是为阳卦,在先天八卦中,方位在正东,代表火、日,故建日坛于东城区;
 
“坎”卦为阴卦,与“离”卦相对,在正西,代表水,月,此为水火相射的对立统一,因而月坛建在西城区;中央为太极,是平衡阴阳,使阴阳守恒于一元之体现,故皇城建于“天安”、“地安”两门中间,帝王居之以施政,调理各种阴阳关系。在唐朝,长安皇城中还建有“太极宫”,为皇帝居以听政的专用宫殿。
 
先天八卦方位的排列,注重的是哲学规律的体现,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言,则成“天地定位,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对立统一之势;若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为“天地定位,泽山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之势,亦同样体现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不变。同时,以八卦图向内看的传统画法,则其阴阳爻在围绕太极图旋转运动之中,是严格遵守此消彼长规律而出现变化的。而周文王搞的“后天八卦方位图”则破坏了哲学规律:
① 卦画打乱了天对地、风对雷、水对火、山对泽的阴阳相反相成关系,不再呈现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② 八卦卦画不再旋转运动,成了僵死的图式。所以,真正明白八卦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者,画“后天八卦方位图”就不再在中间画出“太极图”。因为,“太极图”是一个旋转运动的图,画了太极图在中间呈现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依春、夏、秋、冬四季呈现阴阳消长,而“后天八卦方位图”,则是一幅不会动的“死图”,就明显地出现相互矛盾;
 
③ 八卦中的阴阳爻不再呈现依四季节令的更移出现阴阳消长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
 
④ 姬旦为使《易》经更好地为“神道设教”的愚民服务,将原图所适的普遍规律化作只适用于我国地处北半球的特殊规律,因而这个图式适合于民宅建筑实用。所以,民间房屋院落之建,一般都是按“后天八卦方位图”,“四合院”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此画“后天八卦方位图如下:
 
 

 
坎北
 
乾西北
 
艮东北

 

兑西
 
震东

 

坤西南
 
巽东南
 
离南
 

 
 
四合院在全国都有,尤以华北最为普遍,它是一种传统的民宅院落建筑形式,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构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多为砖木结构,房屋围绕院子四周而建,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及围墙封闭,一般门窗都向院中开启,不对外开窗。分作内外两院的,中间由“垂花门”相隔。这种院落在城市中多以北房为主房,主房有三间的,也有五间的。凡主房之建,东西配房都不遮其光线,主房两边常建有稍矮于主房的屋子各一间,称作“耳房”。“耳房”常被用作厨房或储物。如果是三间主房,加两间“耳房”者,称“明三暗二式”,因为两间“耳房”常被东西配房遮住了一部分的阳光照射,常年处于光线较暗之中。在农村,依村庄居住的地形作灵活布局,也有以西房作为主房的,因为在“后天八卦方位”中,乾卦的方位是在西北,这样,不论是以北房为主房,还是以西房为主房,都算是乾位。乾卦代表天,为尊,故主房之建一般都要高出配房,用斗拱、出飞檐、设走廊,屋顶起五脊,安六兽,建造形式高大、壮观、明亮、气派,供家庭中的长者居住。乾卦为阳卦,阳数奇,所以主房间数用奇而不用偶,间数定三间、五间。也有七间的,但作为住宅较为少见。
 
主房亦称之曰“上房”,与之相对者呼作“下房”,一般作为储物用,或供下人住。主房两面的东、西房都是配房,一般供家长的儿女们居住。大型的四合院往往在主院两边各建东、西配院,一般称作“跨院”,如东跨院、西跨院。以建“月亮门”作为主院与东、西跨院的交通。
 
四合院式的民宅建筑,很少有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建院门者,其门所开,是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个角上。在城市中,由于临街开门,建于大街之南的四合院,就不得不在东北或西北角设院门。但这种院落在建门的设计上,就有些讲究:一般都要求门楼高,围墙亦高,这有很重要的保证人体健康的科学道理于其中。院门开于东北角或西北角者,其建筑多厚而重,临街建大门,进入院中再建一个稍小的与屋墙连接之门;于院落西南角建院门者为最少,这样的院门建筑形式多薄而空旷;于院子的东南角开院门者为最多,称曰“巽字门”。
 
开院门于院落的东南角者最多,其原因是:按照后天八卦的方位,其东南是巽卦的卦位,“巽”义为“顺”,这就有了“出门通顺”之义。它又有顺逊而入的含义:“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说通悦)。”这两个吉利的表面说法,事实上就是指院门开于东南的常例而为其言。迷信于鬼神者,自然会以玄妙的神鬼之说解释之;通于中国古典哲学者,自然会知道这是古人在实践中给我们总结出一个自然科学道理,要我们注意。
 
何以见得?我们就对此多说几句,以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中国地处北半球,在一年四季之中,都是阳光由南天而向北照射;在华北地区,秋、冬、春三季,基本上是受西北季风控制气候变化过程,特别是冬春两季,几乎是要天天刮西北风,来自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的冷空气都要光临华北大地。如此,建以四合院居住,四面有高墙围住院落,且不论一家人的安全防盗、防火、团聚意义,就是这避寒风、向太阳,就已是极有好处的了。不论是以北房为主房,还是以西房为主房,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院门开之于东南角,背风,向阳,在秋、冬、春三季之中,迎宾送客,礼貌寒暄,都很从容。假如院门开之于西北角,数九隆冬待客,必以热茶烫酒款而待之,在身热汗出之后送客,一出大门张口道别未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就一直吹进了主人与客人的肚子里去了!迎送宾客的尴尬且莫谈起,就说这伤风
———————————
 《周易·序卦传》。
 
 
 
 
 
 
感冒怕也是难免的事了。这就是一种有害于身体健康的“不吉利”!所以,少数院门建之于东北角、西北角的,就要建之以高壮的门楼,高大之墙,同时一般有条件的,还要在大门与二门之间有一条较长的卷道。原因就是趋利避害,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这四合院的厕所,为什么又多建于院子的西南角呢?它同样也有其道理:若按后天八卦的方位说:西南是为坤卦的卦位,在《易》经中,坤代表大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经济生产的国家,吃饱肚子也是个大问题。粪便是很好的农家肥,肥积于大地(坤)之中,就是丰收之兆。这是按八卦方位从取吉利的迷信说法上而言之。但是,透过表面现象,实际上关系到的是一家人居住环境的保护问题:中国的历史上,由于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快,一般的农户、城市居民,都难做到像皇宫里那样,普遍使用马桶,就是用马桶,也不可能每天都运出而处理干净。所以,绝大部分使用得是便池,顶多加个盖。农户则往往便池连盖都没有。如此,将厕所建于院子的西南角落,除非盛夏遇到极少数刮西南风的时候外,可保证一年四季臭味不入院。如果将厕所建在院子的西北角,厕所的臭味被西北风吹入,满院人都得闻难忍的臭味了。这难道不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么?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提到人人都会斥之以“封建迷信”的“风水”二字。其实,人的居住环境与“风”“水”是大有联系的:首先,从理论上说,这“风”与“水”都指的是物质,谈“风水”而有科学道理,就是唯物论。不能一听到“风水”二字,就脸色发白,出一身冷汗。其实人的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既要通风,又要避风。当然更离不开水源,还得防水害。古人选择建城市、建村庄、建院落的地址,是都要看一看这“风水”如何的。一般的常识为避风、向阳、傍水为好。这就是倚山而傍水,或曰背山而面水。靠山就有其特定的生活资源,就有一定的风景,就可以避风,也可以挡水;面水,就有水喝,能浇地,能使空气湿润。当然不能近恶水、臭水、污染了的有毒之水,不然就要遭殃。我很想提醒房地产建筑商,在选址建筑住宅楼时,也该讲一点“风水”,以有益于居民的健康,最好不要将居民楼建在工业污染源之旁。
 
 
(二)“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是将中国古典哲学所包含三大方的科学规律——宇宙天体运行和变化规律,地球、地质运动变规律,人类社会及自然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看作是一个互为影响与制约的有机整体,依时间变化观念合一、以时而论的科学观点。这里,没有甚么“迷信”可言,而是只有中国才具有的博精深的哲学理论!除了中国古典哲学明确提出此种观点外,还哪一国、哪一位哲学家有此博大的理论观点提出和深入阐述?
 
“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很深的,它体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处理、与经验的总结之中的一种思维定式:在国史记载中,辟有天文志、地理志、人物志、律历志,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灾害出现之间相联系的记载;普通人考虑做事成功把握的大小、该做不该做时,也要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考虑一下其综合性的因素……“天人合一”理论在建筑物方面体现,是很广泛的。这里,我们只就象征性的体现、理论应用举例说明,能证明它的影响存在即可,而不必去做面面俱到的罗列。
 
象征性的体现,主要表现要古代宫殿之类的重要建筑物方面。如古代帝王皆建明堂,以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祭礼、议事之所,这种重要的建筑物都有“天人合一”理论的象征性体现。如《三辅黄图》言:“明堂者,明天道之堂,所以从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以明堂”。《大戴礼·威德》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礼含文嘉》云:“明堂……上圆象天,下方象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当然,《礼含文嘉》此释之中,有一些已经说得不准确了。隋政短命,未建明堂。唐初,李世民命儒官议明堂之制,欲建之,但诸官争论不休,一直拖延到高宗时也无结果。至武则天临朝,便不再听众议,于“垂拱三年春,毁东都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贯通,栭栌撐棍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紵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因改河南县为‘合宫县’”
 
古代帝都建筑布局、宫殿名称、建筑风格等,有关象征天、地、人、时合一的方面,都有一定的制度,历代史籍都有详细记载,在百家之著中也有论述。现在,全国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象征天、地、人、时合一的特点者,还是很多的。今北京市的天坛,就是一个例证。
———————————
 《旧唐书·礼仪志》。
 
 
 
 
 
 
天坛的建筑,关于“天人合一”观点的体现,是通过建筑物造型、色彩、数字三方面的手段得以实现的。
在造型方面,有很多处体现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天坛同祈年殿、圜丘坛两组建筑物组成,由内外两重围墙围绕。南墙壁为方形,北墙为圆形;圜丘坛有壝墙两重,内壝墙建为圆形,外壝墙造以方形;而祈年殿、坛,以及圜丘坛之建,则都用圆形……
 
象征性中最抽象的形式是数字,祈年殿殿顶之檐,建为三层,坛基为三层,圜丘坛的坛基也是三层,以象征天、地、人三者;祈年殿中心立四根龙柱,以象征一年有四季;四柱之外又围立两周大柱,每周十二根,以此象征一年有十二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两圈大柱相加共为二十四根,以此象征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农时节令;两圈柱加上中间的四根龙柱,总数为二十八根,以此象征一周天有二十八宿星座……
 
天坛建筑物在色彩运用上,也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各主要建筑物都使用蓝色琉璃瓦为顶,以象征蓝天;天坛周围广阔的大地上,遍植松柏,以象征生机盎然的苍翠大地。这种建筑形式、色彩、数字的运用,就是要表现天地阴阳相交相合,万物生长、人祈年丰的主体思想。
 
如果说古代宫殿、祭坛之类官方建筑物,在表现“天人合一”思想理论,是刻意而为,并且比较注重于形式、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在民间的建筑物上,就更注意在“天人合一”理论实质的运用和体现上,由此就显得更为自然,其思想体现也就更加深刻。比如,在全国各地,一些山水名胜地点所建的亭、台、楼、阁、观、榭,以及景观布局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就莫不如此。
 
亭、台、楼、阁、观、榭类建筑物,大都是建于高山、岗阜、高地、水面,以此实际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使游人产生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而然地融之为一体的切身感受。这类建筑物,都无一例外地建以飞檐,这使得建筑物本身在造型上,就具有一种如飞鸟展翅、飘逸向上的动感,作到静景之中有动感。更重要的是,飞檐的建筑工艺,可以达到将檐体挑出到建筑主体之外的三四公尺远,如此则既能遮蔽阳光、风雨的侵袭、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又能使人登临游揽之中,在免除因气象变化、风雨袭扰的尴尬与苦恼的同时,又可尽情观赏天地间景物,使游者开阔视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感到心胸开朗,心旷神怡,陶冶人之情性的实际效果。
 
再如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僧人、保存“佛骨”的一种简单建筑物。但它一传到中国,就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造型各异、美妙绝伦的宝塔:从建筑材料上说,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之分;从造型上,又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多样的形式。其四方形、八角形的飞檐、楼阁、旋梯、雕刻、彩绘等方面,又无不受到八卦方位、天人合一、阴阳相反相成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在其功能上,亦一改葬僧人、藏“佛骨”的单一性,而成为葬僧人、藏“佛骨”、保存经籍、纪念名人史事、供人游览观赏、装点大好河山的多功能建筑物。
 
 
(三)其它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在中国建筑布局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尽述其详,稍举一些例子,以说明问题即可。
 
⑴ 师法自然,浑如天成
中国哲学理论所强调的是,学习、总结、研究客观自然规律,以此为思想指导,办事成功机率就会提高,以此就能做成事业,多做事业,而不是注重甚么形式。因此,中国道学理论反对任何学习、应用上的教条、刻板、形式化,而是倡导学用纯熟,因时、因地、因客观具体条件之变化,达到师法自然,顺应客观自然规律即可。这就是《易·系辞》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拘,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中国的建筑物,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布局方面,对于师法自然哲理的应用,是非常出色的。它的一切人工建筑物,都是依特定地点,特定地形、地貌,以及山、水、林、泉、路等客观自然条件而定,以突出其南方、北方、山区、水乡的不同特点,绝不千篇一律,而是法以自然,浑如天成,绝无人工刻意雕凿的笨拙显现。如此,则突出地体现了其山水的自然之美。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其占地面积中,五分之四都是沟壑纵横的山地,以及榛松林地,只有五分之一的面积为平地和湖泊。而园林建造的设计者们,就是在五分之四的山谷崇岭之中,建以随山就势、有起有伏的城墙,如同万里长城一般,围成一个宫墙,这就使得这个面积560公顷的地方,大可视之为中华大地,包容着江河、山川、湖泊,形成一个磅礴雄浑的豪迈气势;尔后,再各依其中山势、沟壑的具体特征,依山就势,仿建以泰山、金山、苏州狮子林之类的景点,使其各具特点,相别为趣。这就于无形之中,起到了一个缩全国大景于山庄小景之中,而使山庄小景有了包容全国的“大”气魄!
 
对于仅占全园五分之一的平地与水面,则又以极其巧妙的人工建筑物将其分割成不同的景区,分别建以江南水乡的“烟雨楼”之类建筑物,采取了借景、分景、移景、隔景等不同手法的巧妙运用,这就使得山庄72景中,竟有31景处于湖泊区,起到了景物变幻无穷,令游观者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效果。这种建景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博大精深的特点与妙处。
 
在园林建造上的哲学思想之用,就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内容:使其既千差万别,变换奇妙,又师法自然,浑如天成,充分地体现了山光水色之美。
 
⑵ 小中见大,大观以小
中国古典哲学,将浩瀚宇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地球物理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几千年、几亿年的时空变化过程四大方面,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的一体之观,就是一种变大为小的观点,此就是其理论上的博大之处;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凡事物之性无不分以阴阳,说明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哲学原理,则又是普遍存在于哪怕是最小的生物、物质之中。在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同样存在着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引和运动,则又是一种小中可见大道正确而且精辟的科学验证。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深之处。中国古代人就常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病如治大国之类的比喻性道理,对此人人知之。这也同样是大中见小,小中观大的正确论述。这种思想观点,在中华文化所包涵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突出的表现。中国的园林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其它建筑物,也自然精于此道,它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反对绝对论,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只有阴阳对立,相互感应,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相反相成的和谐一体。中国古代在园林建筑中,对哲学理论观点的运用,就是中国园林成为世界上一绝的灵魂所在。如此,便可起到以大变小,小中见大的神奇之用。我们前面谈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将560公顷山河所建成一处园林的哲理应用,这从总体上说,是将自然性的北国一片山河变为园林——是以大化“小”之例。而江苏苏州市的怡园之建,则又是一个以小变“大”的例证。怡园占地面积仅有8亩多一点的土地,但是,园林建筑通过对哲学相对论的应用,通过景物布置、建筑设计,充分造成大与小、明与暗、分与合、疏与密、高壮与矮小的反差,以显事物的多样性。经建造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使其景物参差错落,山水花木、台榭亭廊、曲直多变,加以借景成趣、移景成画的手法,就做到了三步一景,五步一变,位置妥当,颇得自然,妙趣横生的境地,这就达到了游人入其园,赏其景,虽游上一天半日,也不能尽观其妙的境界。
 
⑶ 因地制宜,因势造景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寒暖不同。崇山峻岭,水乡泽国,景物各异。不论是城市建设,人民居落,还是道观寺庙,其选址,其建造,其形式,人们应用了哲学理论,都能够作到因地制宜,因势造景,使其各具特点,而收异彩纷呈之妙。如此,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装点得妖娆多姿。
 
例如:山西浑源之悬空寺,就是建于金龙口西侧的悬崖峭壁之上。寺之上空,为翠屏插天高峰,其寺下为金龙口浑河河谷深渊,其楼、阁、殿、亭,都是于峭壁上凿以石洞,插以悬空挑起之梁,而建起飞檐飘逸、斗拱奇巧、高低错落、参差有致、疏密相间、高悬于空中的一个古建筑群。它在对面玄武高峰的映照之下,越烘发托出了那悬崖峭壁上建筑群的高危险峻之势,以及其楼、阁、殿宇之造的鬼斧神工之妙!
 
在绍兴水乡,其居民住宅则又是以水为势,一座座民宅临水砌石为基,以建住宅。如此,街道变成了水道,水道上筑以各式石桥连通水两边的人家。这就形成了水道之上行人来往,水道之中小船穿梭,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又一番水乡风格。
 
至于中国建筑技艺之高超,其例更是不胜枚举。如山西应县木塔,是公元1056年所建,高达67·13公尺。河北定县的开元寺砖塔,建于1055年,高达84公尺。在那样久远的历史上,没有起重设备,也无高空吊塔,如此之高的建筑物到底是如何建造?而这种在没有任何现代钢筋、混凝土等高强度建筑材料的情况下,而其建筑物如应县木塔,又处在地下岩石断裂带的地震多发区域,为什么其在九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上,能够经受有史可查的强裂大地震,而能够做到不毁、不坏、不发生斜歪,一直傲立于高空呢?所有这此,都无一不是在启发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古人能应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为指导,而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大历史复兴之中,能不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