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国家级刊物”公开卖稿 千字千元明码标价》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民的热烈讨论。媒体和网民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期刊此举让人羞愧,也有的认为《报告文学》杂志有点冤。还有网民提出,这种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近年来,某些学术杂志与非学术杂志卖版面的黑幕见诸报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有相当一些杂志都是低成本时代的产物,大都是十多年前创办的刊物,而这些刊物,当时都属于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供养,没有网络与电视的竞争与冲击,所以过得衣食无忧,刊物杂志追求的是它的质量与读者口碑。
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路媒体异军崛起,加之在2003年的报刊治理中刊物多与行政部门脱钩,一些报纸仍然在事业属性下的党报招牌下成立了“报业集团”,而杂志大都交由本身经费不足的事业单位或学会团体主办,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刊物上表现的就尤为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管办分离”和建立报刊市场准入制度的优胜劣汰制度,五年过去了,但这一制度的实施起来却并没有中央想像的那样简单。由于这样,报刊,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刊物在主办者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市场,收取版面费。
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国家关于报刊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这一制度的不健全主要在于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致使国家建立的报刊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实施,全国涉及各类学科且公开发行的杂志8000多种,但看是文化繁荣,实际是严重的不足。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粗劣统计,全国每年近1000多万篇的学术论文需要刊登。但是,按照目前的刊物总量,全年只能刊登300万左右,一部分学术和理论文章只能被放置的“纸篓”中。按照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学说,期刊只能通过收取版面费解决这一问题。
实际上,期刊收取版面费与“有偿新闻”都是国家在1988年就明令禁止的,但在我们的报刊和电视台中实际都在搞这一违规的事情,要不是这样,每年怎么能有那么多的假记者、假新闻?要不怎么能有境外刊物的许可证在国内编辑出版?比如教育类的假杂志,已经贻害了好多教师。可见我们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严重失职和缺位。
要建立优胜劣汰,就必须放宽出版物的许可证审批,谁有能力和资金谁去办,谁有质量效益谁去发展。然而,我们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却没有这样贯彻中央关于报刊优胜劣汰的精神,甚至把中央“管办分离”的政策搞成“拉郎配”,将报刊交给了连自己吃饭都有困难的机关主办,可见这是衍生报刊收受“版面费”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属于市场的,应交给市场,并按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对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质量不高的报刊要予以停办,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让社会有实力的机构承办。同时国家应放宽报刊出版许可的政策,我们不能怕放宽了就会有什么乱子,只要我们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强硬的新闻出版管理法规,那些违法的出版物是没有市场的。
为此我建议:一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学术报刊,交由与之相对应的学术机构与高校承办,并成立由国家承认的学术机构和新闻出版管理行政部门监督的学术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制度。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按发行和杂志质量实施优胜劣汰。二是属于社会科学的报刊,按照新闻类和学术类,交由“期刊集团”主管、主办,并成立各类独具法人资格的杂志社,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按发行和杂志质量实施优胜劣汰。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刊物,同样成立由国家承认的学术机构和新闻出版管理行政部门监督的学术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制度。
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有所作为,必须建立强硬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国家相关新闻出版法规的,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坚决取缔。对那些现行实施“管办分离”的杂志,由于对杂志经费投入不足的主办单位,要坚决调整。把学术期刊收受评审费与“有偿新闻”要严格区分,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推进适应市场机制的期刊集团建设步伐,促进文化繁荣,给收受“版面费”一个合理的制度和说法。
正本清源,给予期刊版面费收取的合理性如何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