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全球经济一片衰退,使各国纷纷出招救经济,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机遇。多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压力过大。举例而言,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航运在国内交通运输网中的作用有限。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严重依赖航运,三分之一的货物需要通过沿海航运和三条最大的自西向东的河流及其支流体系进行运输。铁路和公路则承载了余下的运输任务。随着钢铁工业发展,能源消耗飙升,中国需要大量煤炭、铁矿石、钢材成品、铝制品、水泥等原材料。但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铁路运力有限,无力承载如此大的负荷。发电厂所需的煤炭与其他原材料以及旅客争抢本来就很有限的运力。为了避免出现断电情况,政府曾下令,铁路部门要优先安排煤炭运输。还有如中国的高速公路和机场也面临着类似的限制。
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为中国的通胀火上浇油。直到如今,基础设施行业一直与制造业和建筑业争夺着稀有原材料,这导致了原料短缺,成本上升,投资预算捉襟见肘,交通运输网络不堪重负。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基础设施领域也饱受通胀的恶性循环之苦。因此,国务院宣布了在未来两年内促进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给经济带来的长期影响与短期刺激同等重要。虽然,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质内容远非听起来那么令人震撼。即便如此,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商品价格下降的大环境下,中国却可能迎来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黄金时期。
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下,出口、制造业和建筑业暂时放缓,为基础设施建设腾出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使得基础设施得以优先发展,交通网络的运力得以扩大。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钢铁、水泥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能用人民币买到更多的铁路公路运力。投资4万亿计划旨在扩大内需,拉动中国重要出口行业的增长,并提振股市信心。在此次经济刺激计划中,铁道部承诺,将今年的3,500亿元投资规模扩大到2009年的6,000亿元,并预计明年的资本项目将消费掉2,000万吨钢材和1.2亿吨水泥。交通部承诺,将扩大投资,并在2013年之前投资5万亿元,用于建设公路和港口。
而政府在承诺加大对交通网络(包括客运铁路、煤运通道)的投资之外,也承诺对农村公路和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使这4万亿投资计划包罗甚广,例如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和廉租住房建设的社会支出,到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村收入。另外,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基金,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限额,这些举措也都被包括在这4万亿计划之中。
虽然4万亿计划中的很多内容此前已经公布过,这回只不过是简单的重申(例如灾后重建,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其他一些内容看起来似乎就是日常工作预算(例如老生常谈的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等)。政府没有对这笔钱的来源或去向进行详细的划分,而只是粗略地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增投资”。显而易见的是,这4万亿资金必将包括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中央政府将提供1.18万亿元(其中包括2008年第四季度的1,000亿新投资)。但这意味着,还要有人为其余几乎3万亿元掏腰包。
而当前最主要的是用什么机制保障这笔巨款的按时足额到位,并使其不被挪用或侵吞而变成贪腐的温床,让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增长素”。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是经济衰退形势下刺激政策的产物。如果中国借机扩大交通网络和能源系统的容量,将使中国经济受惠于此,迎来一个发展更快,通胀增幅更小的科学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