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38章 科学人性理论与人性应用技术(之一)
我们根据上述人性和人格构成的基本描述,可以作出如下有关创新理论向应用技术领域转变的若干问题分析:
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人脑产生初始响应之后所形成的脑生化物质微观结构状态以及链接优势,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
因此,人的本性构成也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两个方面。也就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存在决定意识”。今天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为“存在也决定响应”。人的无意识举动、人脑自动敏感方向和脑生化介质的优势链接条件,也是“存在”及其记忆积累所决定的。人脑是先有生化介质的对外链接“响应”,接着产生“意识”。没有响应就没有意识。其中,人的明确“意识”主要反映“概念系统积累”状况,表现为“有教而行”。而人的直觉“响应”主要反映各种社会、生活“主映象”自动链接积累状况,表现为“无教而行”和“无师自通”。人们常常把后者的某些突出表现判断为“天才素质”。其实,包括白痴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无师自通”的“天才”举动,区别只在于能否对社会构成某种贡献。
上述两个方面,是互动和相互链接的。“综合知觉积累”对“概念系统积累”拥有先导作用。在不同的条件下,两者各自占有人性构成特征和性格表现优势。
由于人的性格包含两种基本构成,同时人性又是基于“信息与响应”规律的一种不断演变的自然心理过程和社会心理过程,因此,人的本性在总的构成上拥有动态波动特征。人们性格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组合结构,是人的本性产生波动的基本原因。它的波动状态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事不同,因个人意志力强弱而不同。但是,这种波动的幅度是有限的,它永远不会超出人类两种记忆积累(确定性)。理论上判断:达到前章第6种状态的人,性格波动幅度较小,俗称“性情稳定”。而形成上述第4种状态的人,性格波动幅度较大,俗称“性格分裂”。其他则居中。人格的结构性和波动性相互作用的双重状态,正是以往的哲学、心理学感到神秘和不能完全解释人的本性的复杂原因所在。
提示:适用于反映人性、人格状态定量化分析的数学方法,宜主要设计和发明坐标图形中的双曲线或多曲线数学分析方法。这样,既可描述人性、人格的双重结构原理,也可描述双重波动状态及其相应关系(比如意志强弱)与人性、人格的综合指数表现。这种发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切实采样和确认从健康人格到病态人格的个体特征行为和共性特征行为及其相关的指数定义。此项应用技术发明如果成功,不仅适用于人性、人格带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同时适用于人性、人格健康状况的鉴定和人才、人力资源的科学选拔。
其次,从微观方面体现技术操作层面上分析,人的本性构成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信息与响应”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是人的性格构成的基础性动力机制。美国“大脑结构图谱”所显示的人脑不同的静止物质形态,就是依靠初始形成的大脑基础性响应条件逐步积累而成的。但是,7000多例静态脑图像看不到人脑功能的“信息与响应”过程。人的“脑髓”(生化物质)是松散结构。用肉眼看不见的脑髓“间隙”对于体现介质运动的各种脑生化微粒子来说,其松散间隙就像它们的“跑马场”一样,经过神经突触链接机制的推动可定向驰骋。因此,外界信息刺激随时可以转变为体内和脑内生化介质运动的激活状态,也可以随时改变脑生化物质基因的排序和组合。
人脑中初始概念信号积累,都要与相关“主映象”记忆形成相关的链接条件;人脑中所有破碎印象(零星生化记忆存储介质),也都要自动寻找相关“主映象”以形成链接条件。如果没有或不能形成这种直接或间接的记忆链接条件,概念系统就无法积累,映象碎片会导致梦境。人们最初对某个全新概念的理解,主要体现为必须与相关“主映象”记忆联系在一起。人们如果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叫声,却发现不了相关“主映象”――这种构成声音形象且刺激较强的记忆碎片,如果靠自己的知识和意志也把握不了,便会构成没有链接条件的“心病”。要帮助解除这种心病,只能依靠“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来构建优势链接条件。
实验课题(NO:29)怎样使孤独女孩的阴暗心理明亮起来?
实验设计:假设上面所述的“心病”患者是一位曾经孤独的女孩,即可建议她喜欢的男友当面模仿一次这种可怕的怪叫声,然后告诉她:“我试试你的胆量!”这种有明确“主映象”构成联系的“怪叫声”,作为新的信息输入,可以暗示并推动心病患者把上次声音记忆自动与相关“主映象”链接起来,并产生善意理解而释怀,“心病”随之康复。
以往的心理学都曾经发现并研究过“心理暗示”,现在,我们才能够明确理解到“心理暗示”作用和现象的机理,产生于人脑中存在不正常和不健康的“残缺记忆积累”随时需要自动响应和链接某种事物映象归因,以便形成人脑正常的“综合知觉积累”。“心理暗示”的动力机制原理仍然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高度灵敏。按照这一定律表达的脑生化微粒子的“第三灵敏机制”解释,所有存在“残缺记忆积累”的人均容易接受外界或他人的“心理暗示”。(比如:容易接受“法轮功”修炼暗示的普通练习者,无疑都有各种“残缺记忆积累”需要形成稳定的“综合知觉积累”。)
当上述女孩有了正常的“综合知觉积累”后,从此,她独处时不仅没有上述心理负担,而且在此后的人生经历中,如果再有类似现象发生,她的记忆会自动链接印象深刻的“主映象”首先产生良好感觉,而不是任由受刺激的脑神经递质自动向阴暗和恶意“主映象”方向发生链接响应。如果此后她所面临的恶意“主映象”给予的刺激条件更强或次数更多,那么其优势链接方向便会弃善而发生习惯性逆转。
上述,就是“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条件,构成此人某种本性(脑功能)的形成过程,也是“信息与响应”的大脑微观介质运动规律可以改变人生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属于“正常人”或“非正常人”应所具备的人脑结构板块之间的优势链接条件,不可能被美国“人脑结构图谱”一眼发现或者静态呈现。因为,这是一个“信息与响应”的动态发生过程,和体现链接优势的脑功能的习惯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少年的脑内链接条件可以随时被改变;成年、老年的优势链接条件在没有刺激更强、印象更深的可替代的综合知觉记忆的条件下,则不易改变。由此可以看到:生活中记忆较深刻的“主映象”和与此相互链接的专业知识以及被融入综合知觉的某种概念积累,才是形成人脑优势链接条件――即体现大脑优势响应条件的主要生化结构板块。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正是古人以主体理念对人性的理解,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人脑微观介质运动规律。
今天,许多科学家看着“人脑结构图谱”感到沮丧和无奈,主要原因是人脑微观结构所呈现的“生化板块”多得无数,而且人人不同。其实,战胜沮丧和无奈的对策是崇尚先进思维方法,重点研究和确认人脑中拥有优势链接条件的“板块”。比如笔者自己,早年学过的“二元二次方程”,后来30年一次也没使用过,那么,这种“生化板块”还在不在大脑结构中?请“大脑图谱联盟”仔细扫描,肯定在。因为“二元二次方程”的数字化形象和逻辑概念还可以回想起来。但是,它对于我本人,由于30年没有脑神经的链接响应,实际上,它已经丧失了体现大脑功能的链接优势条件。于是,也可以说这一“生化结构板块”的积累,因没有优势链接条件不能体现本人的本性、人格和大脑的健康状态。
人脑记忆功能就像“电子”信号(也是微粒子)“写”在电脑磁盘上的排序和组合一样,电子能把数字化声像信息转为磁化电子信号存储,而人脑则是把外界信息转化为生化粒子在脑内排序、组合、存储。人脑记忆功能有“浅记忆”也有“深记忆”。“浅记忆”并不代表脑生化物质容易消失,而是激活记忆的脑神经突触链接机制没有形成习惯性功能。为什么“学而时习之”才能记忆深刻呢?因为复习几次,常用几次,相关的脑神经突触链接条件就变成了大脑的习惯性功能,变成了人脑的优势响应条件。人脑响应外界信息的链接机制,是由脑神经介质运动的习惯性激活决定的。从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状态延伸出来理解,就是你培养什么思维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思维方式(其物质概念是:形成脑生化介质的习惯性链接路径);你理解了什么概念,脑神经就会经常唤醒这种概念(熟练的记忆激活路径)。这个道理简单得就像左右手习惯一样,常用的肢体功能同样是人的本能的体现,“左撇子”特长和性格的养成与他人肯定有差别。而脑神经激活记忆的习惯性功能,不仅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也是人的响应优势和思维定势的体现。中国古人的“学而时习之”是以主体理念模糊照见了人脑微观物质运动规律。这种构成人性、人格的基本规律,不能通过7000例静态脑图像来发现,只能用“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来解释。
由此推想,究竟在人们头脑中有多少“生化板块”形成微观结构组织之后,就再没有发生过新的链接响应?可能的正确答案是:大多数人的多数记忆积累会在人脑结构中形成“沉寂板块”。人的一生,曾经看过听过、想过记过的映像信息和概念信息是无数的,但过后可以重复使用的记忆积累则是极少数。由此又可以判断:在某人生命旅程中,拥有不间断重复链接和多向链接条件的记忆积累才是人脑结构中的“活跃板块”。这些“活跃板块”的链接响应状态,才能真正决定人性、人格和大脑的健康状态。此外,“综合知觉积累”的基础性链接条件与“概念系统积累”是相互制约的。人脑中以“主映象”记忆为核心的各种感觉上的链接和响应优势,是可以被人们自觉用“概念系统积累”调控其自发响应方向的。所谓理智增强,同时也表明人的主观意志力被增强,它表现为经常以明确概念调节非理性综合知觉响应。这样看来,人们常用的生活概念所积累的“生化板块”,也可以通过概念的有效使用频率来形成优势链接条件。同样,人们产生百思不解的问题,并为此形成“愁眉不展”的精神病态,也与脑神经元是否有链接优势条件相关。
所以,当我们面对人脑“内部结构和功能”被极其复杂的人脑“生化积木板块”搅乱了视线时,不应该忘记以“主映象”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的基础性链接优势,它体现为:一切拥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人脑,实际上都习惯于依靠最熟悉的事物映象或最熟悉的“常用概念”――这些简单线索来做出判断和选择。前者体现的人脑定理是:“感觉倾斜原则”。后者体现的人脑定理是(西方心理学家已经发现的):“认知大于事实原则”。一方面,人脑是依靠容易激活的相关的熟悉的事物映象及其链接起来的各种感官感觉形成响应优势;另一方面,则依靠各自体验深刻的概念系统来展开深入思考。确认人脑“活跃板块”,才是研究人脑、人性的正确方向。
总的说来,凡健康和发达的人脑,又必须体现为“综合知觉积累”或“概念系统积累”在脑神经响应过程中的多向链接优势上。笔者把有无这种优势用生活中的“实验”结果表述为三种典型状态。
①直觉或自觉逻辑思维善于多向响应的人――称之为:意识周全缜密,大脑健康发达;
②直觉或自觉逻辑思维善于侧重响应的人――称之为:特殊响应条件,提防钻牛角尖;
③直觉或自觉逻辑思维只能点位响应的人――称之为:受过强烈刺激,记忆点状激活。
所以,人类正常的大脑和健康的精神状态,在主要程度上应表现为脑神经信息的既全面又有优势的动态链接条件上,而并不是表现在美国7000多例大脑结构图像上。同时,人脑优势而全面的链接条件的形成,又必须包括人生不可缺少的德育、美育以及人生常用概念的积累。可见培育正常的人性和健康的大脑,主要是一个不间断依靠“信息与响应”环节所完成的自然心理过程和社会心理过程。人脑结构图像仅仅是这一过程中被定格的静态描写。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必须并进发展,科技创新才能突飞猛进。
人脑中拥有优势链接和响应条件的记忆积累主要包括:
① 各种熟悉的生活主映象及其链接的综合知觉;
② 各种熟悉的社会主映象及其链接的综合知觉;
③ 各种常用的生活概念(包括人生信仰处世观念);
④ 各种常用的职业概念(包括业余爱好常用概念);
⑤ 所经历的各种强刺激感觉及其链接的事物映象;
⑥ 所经历的各种美好感觉及其链接的事物映象。
人们记忆积累中的优势响应条件和链接条件,也就是人的本性、人格和精神状态健康与非健康的主要的条件构成。笔者相信:用上述文字描述的人性、人格和人脑精神状态的基本条件构成,一定能在不久后为更先进的“人脑数字化动态图像仪”所证实。
由于“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是人类不同人格构成的基础性响应和链接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有上述更科学的理由倡导青少年尽量“见多识广”,以形成链接概念记忆积累的优势;有更多理由倡导父亲、母亲更多地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善意和亲情举动,就像CCTV一则公益广告形象那样――“其实,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所体现的母亲孝敬老人的“主映象”,以形成下一代优良本性的响应优势;也有更多理由倡导普通民众外出旅行的目标,应主动地去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自然美的丰富映象记忆变成多数人自发的爱美行为;更有更多理由让国家随时提供各种拥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映象”,以形成民心向背的、和体现“民族性”的直觉和本能。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