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阎崇年挨打说起
关键词:阎崇年 民族 历史 百家讲坛
阎崇年挨打了!
2008年10月5日下午,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来到无锡新华书店与读者见面。见面会上,他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由他创作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传》、《康熙大帝》等书籍,并就历史爱好者和广大热心读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阎崇年就是在那里被一个毛头小伙子打的,另一个年轻人还在高喊“活该”。而且打了就打了,那个小伙子也没有发表任何言论,即使有理由都被证明是猜测。
在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似乎任何事情都成为被炒作的噱头,并成为看客茶客的谈资。这个类似八卦的消息,在严肃而理性有余的学者中,其实原本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当我们从这个事情的深度分析,就会发现偶然中的必然,并能够折射出一些趋势,某些社会矛盾正在激化,我们也似乎需要在百家争鸣的盛世欢歌中多一些理性,至少在我们传播思想的时候需要讲究一些谋略。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要互相尊重才能够展现自己的宽容与成熟。
虽然挨了打,阎先生确实也没有必要对年轻人的不理性态度而斤斤计较,却是需要引起重视,至少在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倾向性方面需要收敛一些的,假如他下次再去清朝入关的时候,屠城的某个地方,也许又被另一些人非理性对待,那就是更大的遗憾了。
历史是客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并希望自己的观点被所有人接受与认同,并能够被历史所传承。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卑微,就无权有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学者与平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别人的观点跟自己的不同,你不听不接受不就可以了?也犯不着大动肝火;而成熟的学者就在于有鲜明的观点,不管被什么人所反对,对自己有什么伤害,都保持自己的观点。
其次,讲历史也是需要认清形势的。
虽然难免有不厚道之嫌。但尽管大清帝国曾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毕竟现在,满族又成为被统治者,再伟大也是昨日黄花。是败军之将,焉可言勇。而且在历史教科书上,清代素来是以腐败、卖国的形象而著称的,清政府是被帝国主义武装入侵,而且签署丧权辱国的条款是最多的,假如这样的朝代都被尊为盛世王朝,也太有些自嘲的效果了吧。
汉人记得的永远是“扬州十日”的杀戮,偏偏阎崇年先生还要去无锡做宣传,那个城市就是遭遇清朝“入侵者”屠城十日的地方,虽然是邻居,虽然已经是400多年前的历史。但所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永远被人记得就是因为可以随时拿出来说事。
第三,这有重新引发民族矛盾的潜在威胁。
虽然当前看繁荣的社会发展中,56个民族精诚团结,但不管是以少数民族对应大汉民族的角度,还是从偏远的“北夷”最终问鼎中原的角度,其实清代在汉人的心中原本就不是很光彩的。而从阎崇年到纪连海、再到影视剧和纪传小说,都在美化清政府的历史形象。
虽然清代的每一任皇帝都对汉人不是很排斥,甚至委以重任,比如编制汉八旗,任用汉人为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甚至写历史的、搞教育的、从事军政要职的,汉人都如朗夜之空,繁星点点。不仅科举不搞种族歧视,甚至对士人学者开设“博学鸿儒科”,破格录用,充分发挥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统治之道。但汉人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反清复明。
看看清初的那几任帝王,康熙遭遇朱三太子,雍正遭遇吕四娘,乾隆则被传说成为汉人的后代,正因为这些未必都是史实,却正说明汉人在骨子里是足够排外的,甚至孙中山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的时候,还要说“驱除达虏,恢复中华”。
这种心理导致越是伟大的国家与伟大的民族,就越会展现出狭隘情结的结果。
附:
阎崇年,汉族,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著名的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
阎崇年与百家讲坛:
2004年5月起主讲“清十二帝疑案”
2006年9月1日起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
阎崇年争议语录:
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贾春宝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