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说读书(续)


国庆长假说读书(续)

 

当然,除了倡导全民读书,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读书。据说,当今之时,“印好的书一半没售出,售出的书一半没人看,看了的书一半没理解,理解的书一半理解错了。”怎么读书,题目实在太大。况且,我也不算会读书的,不过有一些心得,在此作出4条总结:

第一,在高人指点下读该读的书。不知道该读哪些书实在是最可怜的假读书,而且也容易出现培根说的“书籍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我记得上大学的那阵子,正是“科学的春天”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的一代文豪郭沫若给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开列了一个有300部书的清单,全是古今中外的名著。著名杂文家陈四益若干年前出席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书城》节目,与主持人的一段问答很有点意思。问: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答: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问: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答:完全读不懂的书;炒得火爆的书;味同嚼蜡的书;据说一读就可以成为天才或发大财的书。依据负责任的学者开列的书单或讲究个人品牌的名家的推荐来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明确读每一本书的作用和目的。我把读书分成3类:用眼睛读书,获取愉悦,消磨时光;用大脑读书,获取知识,谋求生存;用心灵读书,获取智慧,丰富人生。人到中年,读第一类书越来越少了;读管理类、经济类、时政类书籍,在我属于第二类;读一些历史、哲学、宗教类书,我才认为是第三类,读来不知疲倦,其乐融融。

第三,遵循古训“不动笔墨不读书”。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读书是一定要动笔的。动笔有3种:一是在书上划要点;二是在书眉处作点评,分析、评价、批评、补充都可以;三是专门为这本书写一篇文章,无论正面唱和还是反面评判。

第四,对笔记做多次间隔性的整理。我一直认为:知识是存在使用效率的,不能用到的知识,对生命是一种过高的成本;思想需要在对撞中升华,不在读书中把关联的理念一并研判,对于人的智慧存在很大程度的浪费。我一般会一个月整理一次近期笔记,分类、合并、补充、删节。年度休假,会把一年的读书笔记进行全面梳理,而且一定很有收获。

今天的这段文字也是在整理笔记时产生的冲动,虽然算不得正经的文章,权且当作假日与友人在一起的闲聊,在我自己算作“亦护亲情亦读书,半作休假半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