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流——关于基本职业技能的漫谈之二(下)


有人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语言,就能了解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处事哲学、心态状况、水平高低。因此,在语言交流这个人的门户上面,我们的确值得好好地下一番功夫,让每个接触你的人都能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语言能力如此重要,是否每个人都能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言能力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属于每一个人。有人说,语言能力是天赋,对此说法我绝对不能苟同,这里不妨现身说法一下吧。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是比较自信的,身边的熟人也都说我是个能讲、善讲之人。但我在上中学之前,由于文革停课在家,小孩子互相模仿,曾经染上了口吃的毛病。那时的语言能力曾经非常差,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紧张,越紧张就越说不出来。记得上中学后,我当上了“排长”(就是现在的班长),第一次在全体同学面前讲话,心理非常紧张,尽管有限的几句话事先都写在了纸条上,但还是磕巴不止,头上直冒虚汗。第一次过后,经历的次数多了,自己的心理就慢慢地放松了下来。到了后来,越是人多,自己越是兴奋,越能得以较好的发挥。当今社会条件下,在每一个组织环境中,都尤其强调沟通和互动,语言表达不再是有头有脸人的专利。即便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基层的员工,语言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不能自如地表达你的意图和想法,在当今社会简直就是寸步难行啊。所以,既然语言能力如此重要,又并非天生造就,我们每个人当然就要尽早地有意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使自己在进入职场之后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

自觉进行换位思考是重要的语言意识。语言表达有许多的技巧,这一点大家都承认,我的体会是,在众多技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具备换位思考的语言意识。讲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其直接的动机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而要做到这一点,了解对方的心理,努力为对方着想,力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在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言语中所流露的是为对方考虑、首先替对方着想的诚意,对方能不为之所动吗?在一般的情况下,人都是懂理性、讲感情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把握了这样的规律,在语言交流中体现出这样一种意识,彼此的交流就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啊。当然真正做到你说出的话语对方听着舒服入耳,其实并不简单,重要的前提是你要事先对你的语言交流对象比较了解,要做一些事前的准备功课才行。如果你仅凭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但对方的情况你根本就不了解,这种愿望显然就是没有意义的。

使别人接受你的前提是你能够给予对方实际的价值。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够顺畅,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之间,重要的前提是设法使人家认可和接受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常识,第一次和自己所重视的人见面交流,总是想着要带点什么见面礼。这种形式似乎有些俗,但其实是有道理的,它向对方明确地传递了尊重、重视、恭敬等信息,可以有效赢得对方的好感,有效地消除彼此的生疏感,并实际缩短彼此的距离。我当然并不主张一定要送什么东西,但事先认真思考一下给对方怎样的非物价值,是很必要的。这里所说的价值当然不是金钱或实物,可以是一个来自老友久违的问候,或是对其家事的深切关心,也可以是一条对方很看重的信息或商业机会。这些东西的价值往往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对象而言的,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它的价值除了其自身内容之外,还包含了一种特别的关注和良苦用心,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呀。试想,有了这样充满真情的渲染与铺陈,彼此的生疏和距离自然荡然无存了,良好的沟通交流也就成为简单自然的事情了。

默契的语言交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有过一次默契的谈话是容易的,然而真正有难度的却是长期保持这样默契的沟通与交流。我想强调的意思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客户协作之间,彼此的交流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能仅仅满足一、二次交流的默契。为了做到这种可持续,你就必须在每次交流时,都要为下一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使彼此的关系随着这种沟通交流过程的持续而不断深化。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两个由起初简单工作关系开始的人际交往,随着过程的持续,彼此也发展了友情,成为了默契相知的朋友。显然要使这种关系的进化和升级,对彼此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此的交流在持续进行工作内容交流的同时,还有必要适当地谈谈彼此的爱好、彼此的生活、彼此的理想,使这种沟通生动而不乏味。在这样持续深入的交流中,彼此原有的工作关系不仅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彼此的友情、甚至更多的情感色彩都会生发出来。只要彼此把握好适当的度,就不失为一件好事啊。可见,良好的语言能力带给我们人生的价值还的确不能低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