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三十年之变化与启示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三十年之变化与启示

  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杨德润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现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经历了和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与进步。而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作为党在基层的基础,也同样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与变化。我们企业回顾三十年党建工作的变化,并认真总结与分析其中的经验与得失,对我们今后继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推进我们的工作,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曾经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其中的前两次都是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而后一次则是发生在我们党取得政权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的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党的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党的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表明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而在此之前,我们企业的党建工作,始终是“紧紧抓阶级斗争”这个纲,走“突出政治,政治建厂”的道路。党的基层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把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学校”等等。当时,企业里的党建工作主要形式和内容也都是“突出政治”的大字报、大批判。其后果就是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生产力,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发展,“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企业的生产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直到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时,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而国企的党建工作,也开始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这一时期,国企党的工作,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领导。随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党开展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我们企业党委的工作,也是紧紧围绕思想解放,不断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否定“文化大革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展开的。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机制逐步形成。国企业的党建工作,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在带领企业闯市场,带领职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们多年来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国有企业,开始学习走向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

  由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企业的党建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发挥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导作用,保证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和落实。

  二、企业党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1978年以前,多数企业都是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实行党委领导集体负责制。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一元化”的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制度,诚如后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集体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无人负责。”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三个条例下发之后,企业的领导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之所以要改革企业的领导体制,因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实行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厂长负责制;明确企业党的组织工作重点,是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做好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实现这一改革,就企业党组织来说,需要从思想观念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来一个大的转变,要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到积极支持厂长实现任期责任目标和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上来,放到保证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来,放到搞好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上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

  实现这一改革之后,当时我们企业党的工作大体上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的:

  一是保证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保证监督职工能够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三是保证监督企业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四是保证监督企业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保证监督企业和厂长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当时,党委的工作着重点主要是教育广大党员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支持改革。党委的工作也由全面推行“三个条例”前的对企业的全面领导,讨论和决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而转向对企业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全面推行“三个条例”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的一次空前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企业由政企不分到成为一个经济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企业党的工作载体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多年受“左”的思想的干扰,党委工作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空头政治的东西一度泛滥。当时企业党委工作的载体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大批判、大辩论、政治学习、政治教育等等。而党内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四好党支部”“五好党员”等等。这些载体,五花八门,其内容不离根本,就是政治压倒一切,反映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一事当前,先问路线,把许多具体的经济工作,也都与政治、阶级斗争等大是大非联系起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企业党委工作领导体制的转变,企业党委工作的载体也呈现了全新的变化。尤其是经过近年来在全党广泛开展的深入持久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更是成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党的优良传统的企业里党的工作的主要活动方式和载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投身于经济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先锋队作用的主要形式,党员在其中冲锋在前,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形式。我们车辆公司党委近几年来,一直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工程”活动,并把它作为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载体。企业党委通过几年来开展“共产党员工程”活动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党员参加现代化建设,是体现我们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发挥先锋队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事业,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工作岗位组合而成的。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党员工作的具体岗位上。党员这种通过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体现出的先进性,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党员的“岗位先进性”。作为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企业领导体制转变后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组织、有系统、有目标、有考核地组织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岗位先进性活动,也就是我们所开展的“共产党员工程”活动,应该是党的工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我们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经历了近年来的恢复性增长,高速增长,连续几年的大发展,除了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外,党组织在其中通过“党员工程活动”这个主要载体,无疑也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近两年,党组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消耗,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的“党员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成效越来越明显。“共产党员工程”活动成为当今企业党委开展活动的最主要的载体。

  纵观三十年企业党建工作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当深刻的。除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之外,诸如观念上的变化、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党员精神面貌的变化等等,都有许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内容。然而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变化,这是一次真正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转折。这个变化,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而企业党的工作领导体制的变化,则是为了体现党的工作重心变化之后,如何在企业中体现这种转变,使企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党的工作载体的变化,则是更加具体到每一名共产党员身上,如何落实党的工作重心转变之后,作为一名党员,如何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并通过“共产党员工程”的方式来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