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受 乌 克 兰 (乌克兰印象)
徐鉴君
欧洲东部的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乌克兰有包括乌克兰、俄罗斯族、哈萨克斯坦、阿拉伯、犹太等多个民族的人民。我曾在那里进修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乌克兰的风土人情有一些初步了解。大家知道,乌克兰是前苏联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也曾经和中国一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乌克兰的前苏联与我国是关系紧密的邻邦,出于这样的友好情结,我对乌克兰的印象既有凄婉哀怜的成分也有美好而亲切的因素。
*对酒的嗜好似乎根植进民族的灵魂
东欧的天气一般较为冷清,特别是冬季,不仅彻骨的寒冷,还尤其漫长。乌克兰正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而且受西伯利亚冷气流影响很大。我记得,正值中国阳春三月的时候,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还享受不到明媚的阳光,有时,阴暗的天空里漫天飞舞着雪花,路上结满了冰凌,大家不得不穿棉袄绒裤呆在室内。
酒是能发烧的,乌克兰民族在寒冷的自然环境里形成了对酒的独特嗜好。
记得刚抵基辅时,我们在宽大的候机厅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酒。那些精致透明的玻璃橱窗里有既烈性的伏特加,也有绵和的葡萄酒。一旁的乌克兰小姐客气地引领你参观。后来,我从乌克兰朋友那里知道,他们酿造的酒许多专供出口,国内的销量也不少。
逢着喜事,乌克兰人特别爱用酒来宣泄情感。近邻我宿舍居住的一个乌克兰族的青年,与我年岁相当,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成为了朋友,每次学习上有什么不明白,我都上门求教。而热情好客的乌克兰民族天性再加上我的虔诚,使我们的感情日益深厚。那次,他不顾天寒地冬,从五里外的大酒吧里买回上好的酒,邀来几个地道的乌克兰人(其中有一个妙龄女郎),然后就敲我的门,叫我到他那里去尝鲜。起初我有些害怕,不是别的只是对酒不感冒。然而,他死拉着我不放手,非要我与他们共饮。去了,我才知他们的海量和豪情,他斟满的第一杯酒是无论与何推辞不掉的,因为他不仅把酒送到我的手上,还紧盯着我,那神情充满了期望与鼓励。耐着性子喝了两三杯,发现他已经喝下了一满瓶,满脸通红,脖颈的青筋充满了血,膨胀得分外突出,而且文雅的姑娘也毫无顾忌,大口大口地品尝,这些情景简直把我吓了一大跳。他又眨眼间喝下了大半瓶,我想他已醉了,不省人事。就起身准备开溜,那知他好酒量,根本没有迷糊,他敏捷地一把拉住我,把整个酒瓶也递了上来,其他的人则也把酒杯迎了过来。
客观地讲,乌克兰民族对酒的偏爱不仅体现在我亲历的这件小事上,更体现在街头巷尾。有时,在很冷的天气里,你不时能看到酒鬼手捏酒瓶睡倒在路旁,他们不知道冷,只顾及着酒。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有时你也能发现那些金发碧眼的乌克兰姑娘站在大街上宣传酒。酒吧里摆满整桶整桶的酒,来往穿梭的尽是喝酒的人。
乌克兰人爱酒、离不了酒,就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我较为深切的感受。
*歌舞与乌克兰民族也须臾不离
乌克兰民族的另一个爱好是唱歌、跳舞。我在乌克兰期间,参加了基辅的一些大型活动,每次走近那些边歌边舞的人群,我就固步不前。那些歌舞,磁铁般地吸引着人们用心去接近他们久久不忍离去。乌克兰人民很能跳舞、唱歌,一般十三四岁就从大人那里学会了歌舞,也就是说,每家必有能歌善舞者。歌舞的人中既有妇女,也有男士,既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6、7岁的小姑娘,受家庭熏陶感染也歌舞得象摸象样。
那次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纪念基辅城的活动,数不胜数的人流中除了游行的队伍,街边或者地铁入口处都能看到歌舞者。在各种西洋乐器伴奏下,那些唱歌的人,把单调的歌词演绎得深情而悠扬,舞蹈则动感十足,跳荡的情绪变成了一个个不安分的精灵,在人们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周围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连水也泼不进。
而平常,歌舞也和乌克兰人民离不开。高兴或是忧伤,借着一曲轻歌助兴,就着一段舞蹈来挥发性情,摆脱和忘却伤痛。乌克兰人很普遍的成年礼,就有一项特别的仪式"歌舞",当家长为成年子女祈祷完,子女们一般要和同伴高声歌唱,歌词不外乎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是本地流行的一些曲目,而舞蹈据说是荡涤性情,有驱邪避妖之功效。
歌舞在乌克兰很广泛,不但在城市风行,还在偏僻的农村盛行。而且其种类丰富,有轻词小调,也有深情厚意,有轻缓的三步,也有热烈奔放的探戈。居住在乌境内的俄罗斯民族也能歌善舞,有些还保留着其民族本身的一些传统歌舞。我们进修的学校就有俄罗斯族的青年,他们对歌舞的天赋令人刮目,表演往往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总体说来,歌舞在乌克兰国家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于乌克兰民族,歌舞也须臾不离。根植在乌克兰艺术土壤里的歌舞一直在随世前进,也一直被他们的民族看好。
*各民族间相融得非常好
尽管民族众多,但在乌克兰境内并未发生民族歧视和种族间的大冲突。这多少说明乌克兰当局的领导还是得力的。在同处欧洲,相距不远的德国,就存在德意志民族至上的思潮,而且还出现严重歧视犹太人的现象。相比之下,乌克兰各民族之间和睦而团结。
象我这样的亚洲华人,身临欧洲的乌克兰,并没有招来另眼相看,在基辅的华人有好几百,他们也未反映乌克兰民族对汉民族的歧视问题,可能小的嘀咕有,但从骨子生发的鄙视少。
我们居住的基辅近郊,分散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有亚洲的黄种人、有非洲的黑人、也有美洲的白种人。我观察到,大家语言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但基本相处得还好。我记得,一次一个中国朋友来看我,他提起在乌克兰的海濒城市奥得萨发生了几个阿拉伯人无故死亡的事件,当时,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这么严重的事情,分明带有种族歧视的味道。我没有想到是那个朋友不诚实,竟然对乌克兰人开始提防起来。后来,邻近的乌克兰警察局不知怎么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很气愤,还到我们学校专门作过调查,要肃清这写流言。我这才知道,其实那纯粹是瞎话。
长期处于乌克兰国内的非乌克兰民族,现在和乌克兰族人几乎也区分不开,穿着除各自的传统节日能看出不一样外,平时没有大的不同,语言上经过长期的磨砺从发音看来也没有什么二样。各个民族之间融合得非常好。但或多或少,其他民族要受人数占多的乌克兰族的影响。乌克兰民族是主流,其他民族也对乌克兰产生着大小不一的作用。
最能说明乌克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是不同民族间的婚姻。有的家庭从父母到子女有好几个民族,比如,乌克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结合就不乏其人,我们学校教我语言的一个中年女老师就是俄罗斯族的人,他的丈夫则是典型的乌克兰血统人。据女老师自己讲,她和丈夫从相识到相恋根本没有顾虑不同民族的隔阂,一直相处融洽。
在乌克兰的边境地区,许多民族的人来来往往,很少发生恶性的冲突事件。那些来自不同民族、互不相识的男男女女和谐地从事着边贸交易,他们除了为价格小吵小闹外,一般都相安无事。
适宜人居住,很少民族歧视,这是乌克兰这个多民族国度的一种良好现象。
*清明政治与更高层次的生活一直有人在呼喊
在我回国的前夕,乌克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示威游行,他们不仅罢工,还自发地走上街头,向政府讨公道。据我了解,游行的大多是煤矿的工人,他们处在地底层,常年见不到阳光,待遇也因整个国民经济的不景气而下滑,而且他们对当时的政府极为不满。主要是他们的工资降得太多,工会的活动走过场,他们感受不到民主、行使不到权利,政府对他们不关心。
在总统库其马的官邸,一些激进的年轻人还把总统的画像当众烧毁,他们一面叫骂,一面向总统府接近,毫不理会警察的到来,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真是少有,当时我走出校门,在总统府附近驻足观望了好半天。
乌克兰的政治,与变幻莫测的天气一样叫人琢磨不透。在我的见识中,乌克兰不乏民主,首先能经常有示威游行,其次,各个大煤体不时能见到关于当政要人的一些言论,有批评也有朴实的褒奖。一次,我在基辅的一个大报还看到了关于总统先生的漫画,那幅漫画尽管只有寥寥数笔,却给人极好的开明印象。
在乌克兰人的议论中,总统和总理似乎势不两立。的确,我在乌克兰短短的近一年时间里,乌克兰政局就多次跌宕,总理换了一人,政府部长变动数次。1999年12月,被称为"亲西方"的总理尤先科正式经议会批准走马上任,他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领导政府实行了旨在振兴整个国民经济的"福利计划",然而,好景不长,今年4月26日,各大煤体纷纷报道乌克兰总理尤先科迫于重重压力,被议会通过了不信任案,他只好等着辞职回家的总统令了。
今年,我国一些主要煤体还报道了乌克兰对前一女副总理的腐败问题的处理,这么高层次的反腐,可见当局已经注意到民众的呼声。从交流中我看到,乌克兰人民对任何性质的腐败都不能容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同时乌克兰人民对清明政治的期盼也时刻存在。
一次座地铁,我遇上了一位曾到过中国的老兵,他拉着我的手,倾诉出对往日社会主义制度的怀念,和对当前腐败严重的不满。当然,为自己国家的前途而担忧的又何止这个老兵呢?一定程度 上讲,连我都受了些感染。
*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的阴影至今还压在很多人的心头
今年的4月26号,是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15周年纪念日。乌克兰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据各大报消息,4月25日,成百上千的乌克兰人通宵达旦到教堂祈祷,为那次灾难中的死难者默哀。邻近的俄罗斯也举办了规模不小的纪念活动。乌克兰总统库其马当天发表讲话,说:"切尔诺贝利是一个悲剧,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世界不会忘记它产生的回响。"
回溯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个反应堆爆炸起火,产生的核辐射云层笼罩了欧洲上空,乌克兰、俄罗斯及比拉卢斯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造成4000多人死亡,乌克兰国内有7万人因这次灾难终身残疾,而遭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更多达700万人。尽管当时乌克当局兰紧急出动大批救援人员,但收效甚微,死在现场的人就上千。
事后,乌克兰人淡起那次举世之震惊的事故,还是不无愁容。很多乌克兰人不愿再提起,因为它给人的打击太大了。有的成年人现在还在为自己子女的健康担忧,谈及切尔诺贝利,有的妇女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整个欧洲震惊了,人们不得不再考虑核能利用的副面效应。联合国也震惊了,不得不重心审示核能政策。美、英等发达国家应乌克兰政府请求提供了一些援助,对及时处理事故做出了贡献,我国也曾多次援助过乌克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最近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帮助那些在核电事故中受伤害的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主要的能源,除那台事故机组已经停止运行外,一些国家还强烈要求关闭其他机组。乌克兰一时很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钱重建大的发电系统。但是,在多方帮助下,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已于去年全部关闭。
切尔诺贝利已离开了我们,然而,那次事故的阴影还笼罩在很多人心头,挥之不去、抹之不尽。但是,事故后各民族间不分血缘的救援和互助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民族特性的美。(45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