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将不再成为地方GDP的发动机


房地产将不再成为地方GDP的发动机

在四处盛传国家将为房地产宏观政策松绑之时,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日前的中国市长论坛上表示,允许各地政府出手刺激楼市,“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各地的政府应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

政府以房地产救市,本是常规的思考;政府担心在投资势头放缓、外贸严重受制的情况下,以房地产刺激内需,内心的焦虑溢于言表。而且,中国的政府治理结构一般都是先吹风、探反应,因此这次的非正式官方消息,自然不能只理解为房建部的愿望。

然而,我认为此消息如成为决策也并非上策,在如今的经济大势下,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并不一定能对经济拉动产生多大影响,房地产将不再成为地方GDP的发动机。

有经济学家认为,住房投资与GDP的比例结构将随地区人均GDP增长呈现倒U型。一般来说,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住房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约为2%;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之间时,住房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将逐渐提高到8%左右;但当人均GDP更高时,房地产投资便不再具备很强的拉动力,在整个GDP的比重将逐渐减弱到3-5%的水平。

韩国的情形就非常符合这个规律,1970-1987年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9%,1988-1996年占7.4%,1997-2005年回落到5%。我国上海也是如此,2004年占比为12.1%,达到顶峰,而这一年上海的人均GDP约7000美元,自2005年及以后,三年的占比分别为10.1%、8%、7%,逐年下降。

虽然,各地并不都像中国的上海,各地政府应该对照一下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以此为参照来思考房地产的经济拉动力。莫斯科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韩国千人住房保有量为282套,人均居住面积为23平方米,香港千人住房保有量为358套(上海大约330套)。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在世界各国(尤其欧美)纷纷以巨额资金挽救金融海啸之时,在全球大型企业不断传出裁员之际,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自然会谨慎得多。我们的各种福利、保险机制都很不完善,仅有的几个小钱,即使没有在股市被套牢,也不敢轻易去动啊;而富裕阶层买房子作投资也运作了好多年了,何况他们此时所在的行业也并不一定景气、所据有的经济实体也并不一定有很好的现金流,暂时也会收敛起囤房之心。

我以为,抵抗全球性经济低迷的最佳措施乃是:精简政府机构、缩减人员和费用、减少税收和各类缴费,以养息百姓,共度时艰。只是,这是更为复杂的题目,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