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产权证——中国农村第三次土地改革的设想
淡云鹏
美国次级贷危机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向欧洲蔓延,中国对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刺激内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引擎高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源。这看上去是中国被动的抉择,然而即使没有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必然之举,只不过外部环境变化使这个进程更早地被推到前沿。
由于2006-2007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局部的泡沫,CPI持续高企,房地产市场经过长期的调控,进入了2008年的低迷期,股市也经历了6124点的最高点,而进入了一轮的快速下滑,中国经济的局部泡沫被一定程度上积压。然而,即使行业的周期性轮回重新驶入上升通道,行业的发展也会面临增长的瓶颈。而且,中国地域差距、城乡差距还会面临更大的不均衡。作为改革开放初曾经因分田到户而轻装上阵的中国经济会面临农村问题的掣肘之痛。况且,中国要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农村也必须要摆脱耕作式的低效率农业,而向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转型,转型的结果将不仅提高农村生产力,而且对于整个世界的粮食储备做出贡献。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其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一样,没有30年前的开放,就没有中国当前的世界地位。
如何实现中国农村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最根本的还是土地改革。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第一次是集体所有的公社制,第二次是分田到户的承包制。第三次土地改革的目标是现代化农业,其基础是土地集约,通过土地集中实现土地经营效益的提升。那么,如何解决土地集约和农民生产力剩余的矛盾,其解决方式,可参考中国城市的商品房制度。就是给农民发土地产权证,60年期限,可像商品房一样出售、出租。
总而言之,第三次土改,就是土地商品化。这样一来,基于土地性质变化会带来这样的发展趋势:
首先,出售。那些已经在城市有了一定根基的农民,会将家庭逐步向城市迁移,成为城里人,摆脱农民的身分。在城市置业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变卖,获得进入城市置业的保障。
第二,出租。那些在城市没有基础,但是又不擅长耕地,或者那些已经进城还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农民,他们可选择将土地出租出去,获取租赁收益。
第三,农业公司的产生。那些有志于发展农业的种粮能手,可以通过抵押贷款等融资手段获得资金成立农业公司,农业公司也通过外部掌控资本的非农业人口中有志于发展农业的个人或企业进行资本注入产生,农业公司通过购买和租赁土地,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公司可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链条。
其一,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包括了土地租售中介、农产品销售中介、农业咨询公司、农业技术公司等。农业公司的诞生,必定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为服务业的滋生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二,农业产业链的闭合。农业公司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储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类型的产品结构,扩大生产效益。此外,农业公司可与制造加工企业实现整合,或者发展后端加工业,扩大剩余产出的效益。农业公司的诞生,也会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环节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规避伪劣产品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
其三,解决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农业公司会产生一定的岗位需求,吸纳农村中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而在农业公司的职工,其身份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民身份。
其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当城市土地高密度集约化发展,住宅向空中发展的时候,中国8亿农民居住的是低密度的“联排别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提升土地效率的同时,这些住宅用地可以用作耕地和建设加工工厂,进一步提升中国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民进入社区,也可以改善农村医疗、教育产业等的落后现状,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国家作为改革的后盾保障。国家在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之后,还要对于农业发展给与相应的扶持。
第一, 农民就业安置的培训和扩大就业机会。农民可以到农业公司、乡镇企业和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国家对于失业农民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包括短时生活补贴等。
第二, 扶持农业公司的成长,给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土地租赁及机械化生产补贴。
第三, 监督和管理农业公司运营。农业公司由于所掌控的是国家的命脉——土地,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农业公司的运营,对于非法运营坚决打击,从而确实保障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第四, 杜绝腐败滋生。严格控制政府官员对于土地集约的徇私舞弊行为,杜绝通过逼迫等手段强迫农民出售或出租土地,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允许个体经营农民的存在。
第五, 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提供廉价住房保障。包括农民购房补贴,农民购房入户政策,兴建农村居民经济适用社区等。
第六, 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农村事业。对于农业能手给与扶持,可通过种田大赛等手段,通过农业发展基金、风投基金的参与,促进农业发展。
以上是对于中国农村改革的初步设想,相信无论如何,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痛苦的事情,因为其所牵系的是8亿农民的切身利益,但不改革也是痛苦的,中国农村生产力不能有效提升,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不能彻底改善,这些都会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