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中国之心——与林永青面对面
我对价值中国网一直有着特别的关注,对它的创办人林永青先生一直有仰慕。我们在博客上有过简单的互动,可是一直未见过面。直到今年6月12日,经由沈凌莉编辑的按排,我们在中国大饭店进行了一次将近2个多小时的茶叙,使我对价值中国网及这位互联网英雄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两年前,国内一位极不爱出名的思想家曾经告诉我: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有心的,最高领导人的心,就是组织生命体的心。我深以为然。一个人的健康与活力,本质上反映的是这个人的心力。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源于他的核心创办人和最高领导人的价值观、信念、精神风貌与理想,正是这些深层的东西,由内而外地化为组织文化与事业形象,而一些物质、管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东西,都不过是这些内核的载体而矣。
毫无疑问,林永青就是价值中国网的心。你要真正的了解和理解价值中国网的灵魂,就必须接近他,了解他,理解他。
这个看上去在外形上并无任何可以夸耀之处的人,坐在我面前的沙发上,象一本书一样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打开。他一边深深地吸着烟,一边静水深流般地侃侃而谈,手势不多,但方正的脸庞上表情丰富。他看上去是一个本性严谨的人,又象一个严肃的思考者。但他的话语自在柔和,象白开水一样清清淡淡的,毫无修饰,却自有一番怡悦身心的味道。他的语气常常是征询式的,充满了朴实的谦逊与亲切感,却又不会夹杂过多的客套,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自信。他在谈话之间常常习惯性地收缩眉头,象是在空旷无际的脑袋里搜索什么,又象是时刻准备敞开自己的内在,去迎接一种清新的智慧、灵感和能量。
老实说,与林永青先生的交流,使我的内心颇是充溢着感动。这是一种非常融洽自然的交流,很少有阻隔,我好象没有听不懂他的地方,他对我似乎也是如此。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混合了多种文化基因和时代元素的气质。他显然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但他是互联网文明时代一个有着全球化的阅历、经验和眼界的理想主义者。而他同时又是一个清醒的务实的现实主义者,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思路清晰,理性与感性兼具,分寸感和节奏感都很好。
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着积极完善的价值观念的人,这种价值观念的根基是他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精英(如果将来有人将他列入当代青年领袖人物名单,我一点不会感到意外)的文化自觉与时代认知,同时也集合了他作为林则徐老乡(他是福州人)多年在欧美游学、工作经历所形成的对于当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种种观感、体悟。正是这些源于林永青内在深处的东西,催生了四年前的价值中国网。
这次会面结束时,我告诉林永青,我一直想认真地写一个大篇的对于价值中国网的观察文章,我希望借助对于价值中国网的透视,来负责任地表达对于当今中国网络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产业问题的一些个人思考。他深表期待,并告诉我:希望您敞开来写,写出真实的东西,包括对我们网站及我个人的批评意见。这令我颇为感动。
下面是我最初凭直觉罗列的写作话题:
一、看待价值中国网的几个基本视角
二、网络实名制的时代意义与社会历史前景
三、网络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四、互联网是什么
五、新人类的集体进化
六、思想的经济与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经济与经济的文化
七、价值中国网到底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八、用技术、文化、制度三位一体的眼光来看待Web2.0
九、重建改革开放新时代与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价值与中国形象
十、关于战略与战术的具体建议
然而,一则是因为最近在香山闭门写书的缘故,过了好几个月的没有互联网和电视的山居生活;二来是因为太过认真,思虑较多,竟致提笔谨慎,好像写博士论文一般,弄得自己过于严肃,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了。于是写了一点,就一放再放下来。
书稿告一段落之后,经过一些天的放松,这两天下决心写完这篇文章。打开电脑的时候,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网络时代的写作,哪能象做论文一般地规划整齐、长篇大论呢?我何不想到一点,就写一点,然后贴出来,获得博友们的互动、分享与指教,然后可以借助集体探讨的氛围顺畅地一路写下去。这种“意识流”式(我所理解的“意识流”,就是静观自己潜意识的流动,听凭当下的直觉说话)的写法,最能够表达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本是我一贯所喜欢的。
于是,今天我就用这种“意识流”式的方法,暂且抛出这篇“价值中国之心——与林永青面对面”作为这一系列观察文章的引子,并将自己大致的思考路线公布出来。接下来我会力求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写下去,写到无话可说为止。不管我的思想观点正确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会以特别的热心与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这这件事。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价值中国网不仅仅是林永青和他的同事们的理想和事业,也是我的理想和事业,是我们所有在使用这个平台的人需要共同成就的理想和事业。真诚地期盼博友们给我以负责任的响应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