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跳不出“周期”之宿命?
历史走到公元2008年秋天,经济繁荣如同海市蜃楼般,在华尔街金融海啸中消失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周期性曲线”,竟近乎完整的重合于美国。
19世纪末,人类已注意到经济发展中繁荣与萧条交替,意识到变化的经济,存在着“周期”性。
1925年前后,康德拉季耶夫创立了“长波周期”论——市场经济存在“上升”与“下降”的周期性波动。照康氏“长波周期”论,美国经济1990年进入了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五个周期的上升阶段。互联网技术迅猛的发展,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也为资本“恶”的那一面之膨胀,提供了物质基础,也缩短了美国经济运行的周期。陶醉“新经济”神话的“格林斯潘们”,多年来放纵资本,终究被“次贷”引发的信贷危机,拖进了金融海啸中,重现了人类历史1929年10月经济危机爆发的那一幕。
人类在2008年秋天重蹈了经济危机的覆辙。这一幕,本来是应该避免,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早在1997年,《第四次转折:关于美国的预言》这本新书,就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注意。该书作者尼尔·豪与威廉·施特劳斯人为:美国历史大约以每8 0 年为一个周期,美国的历史即由“革命周期”,“内战周期”,“强国周期”,“千年之交周期”组成。而每个周期内均包含4 个不同的时期,或称4 次“转折”,每一时期的持续时间约2 0 年。作者把一个历史周期内的4 次转折命名为“高潮”期、“觉醒”期、“涣散”期和“危机”期。作者预言,美国1997年处于“涣散”中期,再过1 0 年,即2007年前后,美国将进入第四次转折——进入“危机”期,这是一个可能持续到21 世纪20 年代的动荡时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咆哮的九十年代》中指出:金融经营者正试图在短期内尽可能攫取和利用资源,而这往往是以牺牲股东利益和国家经济稳定为代价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有九十年代那样的好运气。美国人不应陶醉在1990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中。“新经济”实际不过是虚幻的神话;美国人应该从政府和企业所犯的错误中汲取教训。
拿运气当福气,没有不跌跤的。一年前的“次贷”危机,到如今2008年秋天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可悲的印证了斯蒂格利茨《咆哮的九十年代》的警告;可悲的印证了《第四次转折:关于美国的预言》的“周期”,可悲的印证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论。
“周期”是什么?“周期”既是客观存在运动的辩证法,“周期”也是人类对客观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之追求,如果违背辩证法,没有不受惩罚的。新世纪,美国人放纵资本,就是篾视辩证法。美国人放纵资本,加快了经济上升,缩短了康氏“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招致了第五个经济周期中间拐点的突现——“雷曼”的破产。
当今,咆哮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10月8日冰岛政府陷入破产,韩国岌岌可危,巴基斯坦,乌克兰、哈萨克和阿根廷也濒临破产边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2008重蹈经济危机覆辙之际,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前提,是要认真思考市场经济的龙头老大,为何跳不出“周期”之宿命?清醒地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他国经济之错误,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平稳,可以让十多亿中国人民多些福祉,少些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