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QDII发展历程(杨老金邹照洪)


中国QDII发展历程

新金融网www.cnfinancer.com 杨老金  邹照洪

(一)探索阶段

2001年上半年,香港政府向国务院呈交报告,建议设立特许内地机构投资者制度(即QDII制度)。其目的是绕开人民币不可兑换的障碍,使国内的资金通过一个受控的渠道,以专用的在岸投资基金的形式投资于香港。这项建议如能实施,将为香港市场提供一个新的源头活水。

香港市场是全球性的市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总市值至少是我国沪深股市

现有流通市值的2倍,投资者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成熟的投资理念。无论如何中国境

内的资金最终还是要走向世界的,很多香港股票价格低,市盈率低,投资价值高于境

内的A股和B股,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国有资金也有一个投资渠道的问题,包括

社保基金在内,如果全都投在国内市场,风险就太大。有关部门之所以如此看重QDII

的推行,也是想藉此提升内地基金的运作达到国际水平。

QDII制度一旦浮出水面,由于内地投资者对H股和红筹股比较熟悉,此类股票

可能会受到追捧,这有利于香港证券市场的繁荣,同时,内地带H股的股票由于比

价效应,也会有不错的表现。QDII制度也将有利于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市场形象,

增强其筹资和融资的能力。

2003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表示,我国正在研究放宽对外证券投资的限制,研究QDII制度的运作方式。

(二)准备阶段

2004年9月底,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给保险公司打开了一条境外投资通道,使保险公司有条件作为QDII制度的先行金融机构,率先进入境外资本市场。但是从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来看,保险外汇资金境外投资并非真正实施QDII制度。主要在于保险公司是运用自有的外汇资金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其投资过程并不涉及用人民币兑换外币再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问题。

2004年年初,我国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促使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三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2005年10月28日,经过财务重组之后,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呆坏账也得到了大规模清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QDII的推出创造了条件。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在中国开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后,QDII制度作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链条中的一环,其实施的条件也逐渐成熟。

(三)全面推行阶段

2006年4月13日央行发布了《关于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的〈五号公告〉》,(以下简称〈五号公告〉)。中国人民银行《五号公告》中开放资本账户的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二,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其三,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进行控制。银行、保险机构和基金管理公司成为首批“合格的境内投资者”。这是我国迈向资本项目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

银行系QDII业务最先起航。首先是2006年6月30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的内地分行等六家中、外资银行率先获批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成为首批经营QDII的金融机构。随后,各商业银行纷纷争抢QDII产品的第一单。

正当各大商业银行推出QDII产品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8月21日正式批准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启动QDII试点。

早在2006年3月,社保基金就在香港联交所开户,中金公司首笔受托管理的300万美元外汇且已获准汇出进行投资。在近年来多次微启之后, QDII大门就此正式徐徐打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亦由此迈出决定性一步。 

新金融网www.cnfinancer.com杨老金、邹照洪版权所有。所有媒体及网站转载、报刊发表须取得新金融网杨老金、邹照洪的许可[email protected],(86-10)62273081联系。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