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关于内地物价上涨的新闻接连不断。譬如元月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物价上涨成头号社会问题,人们对物价关注首次超过对收入差距、腐败等的关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7年12月份36个大中城市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情况——当月成品粮价格有所上涨,食用植物油价格涨幅明显。价格上涨的有24种,主要是成品粮、食用植物油、猪肉和鲜奶等食品价格,以及化肥、钢材、水泥和烟煤等生产资料价格。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元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社会公共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品涨价,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并将惩处行业协会经营者互相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行为。近期内地各地方政府不得调整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业价格,学校学费、住宿费亦不能提高,而重要生活必需品提价则需企业申报备案。这是国家自1993年以来首次实行价格干预措施。
境外媒体分析高层“控价令”所折射出的底层心理,概括起来有3点:人们对物价如此关注,在于多数普通群众还太“穷”,当前的物价上涨给他们带来了过多的生活困扰和过大的生活压力;“物价关注度最高”背后也是当前民众消费心理的一种微妙折射,如果说在过去,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到位和贫富差距过大,是民众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那么现在,物价上涨又成了一只新的导致老百姓不敢消费的“拦路虎”;“物价关注度最高”也传递了一种民生焦虑,民生焦虑还源于对政府调控政策的一种不自信与观望。
高层关注的动作之大,社会讨论声音之繁多,底层期待之高,这些恐怕是中国内地多年来的“头一遭”。
不能否认这一点,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货膨胀,虽然很多人,尤其是出于某种特殊位置的人不太愿意承认,然而,事实就是事实,摆在前面的就是这么一个现状,绝非书面或者理论上的探讨,而是需要各方尤其是实高层务必面对的。应该说,我们的高层父母官采取了许多的措施,譬如“控价令”。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些好消息,譬如某些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跌幅。不容乐观的是,现实毕竟是严峻甚至是残酷的,物价普遍性上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普通民众或者说“底层”没有什么“幸福感”——没有新年来到的幸福、没有2008北京奥运即将来临的幸福。“底层”是否期待过高?显然不是,普通人要求的不过是一处栖身之地、一份工作、一碗饭、一次医疗……通货膨胀却将这些变成了泡沫,或者减去了其中的一份。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通货膨胀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方式来遏制,恐怕还得需要其他的许多措施,譬如经济措施。有专家说,货币政策部门要采取果断的上调利率的政策,来遏制已经进入上升期的通货膨胀,来稳定物价。国内CPI的上涨幷非仅是结构问题,也幷非居民是否可以承受的问题,而是要看到中国式通货膨胀压力的趋势,要了解到目前的CPI已经进入全面通货膨胀,然后在这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可以治理通货膨胀,但不仅要强化从紧货币政策的严肃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多采取货币政策价格工具。
平民百姓都不是经济学专家,却都是“生活经济学”的运用者,他们的眼光虽不敏锐,却很准确,也是雪亮的。高层频频的关注,底层却没有幸福感,那一定是某个地方还存在不足,还需要改进。还好,我们都有等待的耐心,也有一定的信心。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