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也曾有过县委书记


内容摘要:很多人都认为县委书记就是县太爷,……其实县委书记不是普通的行政长官,……县长是民间的代言人,才是行政长官;……中国有史以来,一个地方的同一级政府一般只有一个正职长官,很少象现在这样同时有两个正职长官并立,……但是绝无仅有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一级政府设有两个正职长官的还是有一个朝代,那就是……

 

 

 

中国古代也曾有过县委书记

分类:随笔;关键词:辽宁西丰、县委书记、达鲁花赤

 

 

2008年元旦,《法制日报》主办的杂志《法人》刊发了记者朱文娜《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的文章。文章报道了辽宁西丰女商人赵俊萍因不满县政府对其所拥有的一加油站拆迁补偿处理,编发短信讽刺县委书记张志国,被判诽谤罪。随后西丰县公安局又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并于14日派多名干警赶到法制日报社抓捕记者……

为此,互联网上展开了关于县委书记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县委书记就是县太爷,本博客先前也是这样认为。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县不可能有两个县太爷。古代不都是这样的吗?只有县令,不见有县委书记。假如县委书记就是县太爷,那么,县长又是什么人物呢?

其实县委书记不是普通的行政长官,县委书记比起同一级的县长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县长由县级人大选举产生,县级人大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下一级人大由民间选举产生,县长就是民间的代言人,才是行政长官;而县委书记则是党委派的代表,是传达党中央的精神、管理同一级的党务和思想工作的一个职务,也就是党在地方的代言人。

中国有史以来,一个地方的同一级政府一般只有一个正职长官,很少象现在这样同时有两个正职长官并立,比如:县委书记和县长并肩为一县之尊。但是绝无仅有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一级政府设有两个正职长官的还是有一个朝代,那就是元朝。那时在地方各级正式的行政长官之外都另外设有达鲁花赤职位。

达鲁花赤是蒙古语“镇守者”的音译,是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任当地统治阶级人物进行行政治理,再派出达鲁花赤监临,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达鲁花赤的任职者多为蒙古人或色目人。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就设有这一官职。征金战争中,成吉思汗曾任命西域人札八儿火者为黄河以北铁门以南都达鲁花赤。蒙古西征,占领欧亚大片土地,在重要地区和城镇,都设置达鲁花赤。花剌子模都城撒麻耳干,曾由契丹人耶律阿海任达鲁花赤。蒙古军和蒙古探马赤军一般不设达鲁花赤。其他各族军队除特殊情况外,都在元帅府、万户府、千户所设达鲁花赤以监军务,品秩与元帅、万户、千户相同。

元朝建国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除了路总管、府州县令尹各官长外,都另外设置达鲁花赤。比如:州级有州达鲁花赤,县级有县达鲁花赤,县达鲁花赤和县令俨然成了两个分工不同的党、政长官。就象现在县级有县长以外,还有县(党)委书记;市级有市长以外,还有市(党)委书记。元朝达鲁花赤的品秩虽然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然而并不管理实际的行政事务,但是实权大于这些官员,成为高居于地方官之上的特殊官员,因而被称为“监临官”。

达鲁花赤制度是元朝有别于中国其他朝代的最大特点。元朝皇室、各斡耳朵和诸王驸马拥有编户齐民之外的私属人户——打捕鹰房诸色人匠等,各设总管府或提举司管理,这些府、司照例都设有达鲁花赤。与重要财政收入有关的官衙,如规运所、运粮提举司、茶园提举司、栽种提举司以及各种宝钞库,皆设此职。设达鲁花赤的还有御药院、行御药局、回回药物院、监造金玉宝贝官、御衣局、尚衣局、掌管大寺院财务的各总管府、营缮司、提举司等,犹如今天各个企事业单位里除了有厂长、经理,还有党委书记一样。

可以这样说吧,成吉思汗时期至忽必烈入主中原称帝前,由于蒙古族尚处在征战阶段,那时的达鲁花赤相当于英国驻香港的前总督;元朝建国后的各级达鲁花赤则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各级党委书记。只是达鲁花赤代表的是蒙古贵族的特权,县委书记则是党的精神的传达者,在县长前面就是“监临官”了。

既然县委书记是代表党指导同一级长官的“监临官”,本来应该是起指导、表率作用的人物,而不致出现派人进京抓记者的事情。

 

 

 

林胜锋以往的部分文章链接

求同存异≠求同存骂

台湾人真是吃了豹子胆

这位县委书记比陈水扁还牛

一首深受中国人喜爱的日本歌曲

繁体字是单音节词汇时代的需要

比中国的天干地支更加搞笑的东西……

中国人的姓名,何时才会不再被随便颠倒!

在大陆,香港前面加“中国”——反而见外了

解放军叔叔和成龙大哥,董浩叔叔和鞠萍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