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革敢负责”应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想改革敢负责”应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王淼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6日出席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在总理回答观众提问时,“改革”一词多次出现。在谈到现阶段改革的特征时,总理再次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说,今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时,他们会说,现阶段的改革是中国这个老而又新的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在回答对好的领导者的看法的提问时,他表示,全球性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四个素质:目光远大、善于捕捉机遇、有改革的精神和敢于负责。(新京报97A08版)

我们看到,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总理最倾情的两个字就是“改革”。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样是“改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30个年头时,我们说起改革,与3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如果说,30年前,百废待举,改革可以从原体制外“摸着石头过河”,有些方面还可能从零做起;那么时至今日,改革如果不能破除一些几十年积存下来的陈疴旧弊,改革必将陷入困境。这两年,关于改革出现的各种争论正是在这种改革不进则退的背景下产生的。

改革面临的困境与这些年来想改革敢负责的进取状态的消逝不无关系。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改革成功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革命,他说,“改革者必须具备比革命者更高超的政治技巧”。这种对改革成功的焦虑近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有人甚至说,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4年全国就解放了,改革怎么快30年了还没有结束?甚至有人一再列举历代改革者的身世经历说明改革者多不得善终。在改革进行30年时,人们惊异地发现,我们的经济基础与3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社会成员已然分化,一部分人出现了对改革的“逆反心理”,一部分人出现了“改革疲倦症”。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真的很高兴总理能够一而再地强调改革。毕竟,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且,我们看到,总理对全球性的领导者的素质进行的描述中,目光远大、善于捕捉机会、敢于负责都正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必备的条件。

没有远大的目光和敢于负责的精神,改革必将陷于停滞。重提改革,我们认为,其关键就在于让改革者真正能负起责任来,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下放权力,给基层更大的空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之所以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缺乏主动性,一方面对市场过分依赖,一方面对上级过分依赖,基层缺乏敢于负责的改革家,改革被过多地涂抹上了行政的色彩。基层的唯唯诺诺,不思进取与上级部门对基层的不信任,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很多改革的进行,甚至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我们看到,国企改革中的拉郎配现象,很多企业集团的建立和切割,企业家无权置喙;很多改革方案都是空降式的,甚至实施前或实施后方才发现根本不可行,如北京市曾经大力宣传的梯级水价改革。

记得在5年前,我采访过一位台商,这位台商说,他的一个最大的苦恼就是地方官员的不敢负责任。他说,我们的一些项目批不下来,办事官员不是说不合法,而只说我们从来没有批过。不敢越雷池一步,又怎能捕捉机遇呢? 我们知道,如果原有的路线、既定的政策在新问题、新情况面前还要撞南墙而头不回的话,如果凡改革必须在经典中寻找到相应的“只言片语”依据时,我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解放思想,也不会有真正的改革。因此,有敢于负责的精神,才能够真做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虽然我们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30年,改革仍将是时代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