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堂唱起歌时


     遗憾的是,我并没能看见新郎新娘一起走进教堂,在亲戚朋友的掌声里走到牧师面前。
     匆匆赶到宣武门教堂的时候,婚礼已经开始了。从教堂大厅边上找了个位子坐下。牧师正跟新郎新娘说些什么。惭愧得紧,活了这么大,从没见过这样的婚礼。教堂已是肃穆,这种在上帝面前的誓愿更是神圣。法律给定的婚姻未免有些潦草,有些人曾经说过,当哐哐两声大印盖下,各人拿走自己的结婚证时不免有些恍惚——自己的一生就这么交代了?
     教堂则不。它有一套沿袭已久的庄重仪式,在这么多亲朋故交面前,完成自己的真正的成人式。坐在教堂里,听着牧师和新人的问答,听着神职人员的歌声,觉得真诚而又深刻。
     对于自己要说些什么,牧师是了然于胸。但是他说出来依然是那么诚恳,跟农村假和尚假道士做法事那般喃喃自语敷衍了事大不一样。而且牧师也很与时俱进,讲到家庭的时候,不仅用原来熟悉的温馨、美满的词汇,还加上了“和谐”。
     在教堂结婚,大抵有几个基本因素,第一就是自己要有足够的亲朋好友,教堂并不大,但是高高的穹顶显得空间广阔,倘若只有一二十人坐在前排,新人入内岂不是在空旷的音乐声中经过那么多排空荡荡的座椅?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结婚时有人祝福、有人见证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哪怕应邀的客人多么无足轻重,但多一个人就会让婚礼显得更加隆重。
      见过太多的把婚礼摆在喜宴上,推杯把盏间,新人入场,这个时候客人不知道自己应该举杯注目,还是双手拍掌,喧嚣的人群或者还在谈论新人的背景和自己的股票,霎时间却要戛然而止,文质彬彬地表示礼貌和祝福。尤其是客人入内前的仪式,见到新人先是握手寒暄,随后从口袋里掏出已经准备好的红包,熟练地交到新郎手中——我可是交了饭费了!
      至于喜宴上仪式,新人好似司仪导演下的角儿,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规定动作。而客人么,好像是用餐之余享受额外的表演。
     洒家的话可能说得相当难听,但是洒家对这类婚礼深恶痛绝。尤其厌恶那些酒店的专职司仪,油嘴滑舌,嘴尖皮厚,只有职业性的语言,没有平静的真心的表示。更可恶的是,新人还要为这种恶俗付费!
      传统的拜天地我没见过,再见也是仿真表演。但是觉得那过于吵闹,还是教堂好。安静、平静。生活就从这平静辽远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