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上学,是荣耀还是耻辱?


  日,温州交警支队的30多位民警和温州大学保卫处的100多位工作人员,整整淋了一天的雨。为什么呢?原来,送新生上学的车把温州大学城堵得严严实实,汽车长龙从校园里一直排到了一公里外的公路上。8000多名新生入学,送学生的车来了不下10000辆。有的甚至一来就是几辆车,全家都出动了。只有少数新生是自己来的。(9月14日《都市快报》)

  从刚刚改革开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经济繁荣的现在,“温州商人”的形象为国人所熟知。在诸多成功商人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形象:没多少文化,年纪轻轻就一个人出来闯荡天下,创业艰辛,沐风栉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那种不畏艰难的品质和经历,才有了一个个令人感佩不已的成功故事,才有了享誉全国的新温州。

  温州的故事,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这样的:一代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之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绝不让孩子们再吃我这样的苦。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自己拥有了私车豪宅过上幸福生活之后,最值得让下一代传承的,究竟是巨额的财富还是那些足以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优秀品质?而培养这种品质,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

  我们再从大学这一方面看,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招生与金钱的联系却是越来越紧了,若多少年后回头再看,恐怕真会让人得出“素质教育就是,家长越有钱,孩子素质就越高”这样的荒谬结论。如果大学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连“自己来学校上学”这一条都作不到,所谓的“素质”恐怕也难让人信服。当然,我们并不能以这一条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绝对标准,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新生入学的最后测试,应该是可行的。但是,从汽车长龙堵门到家长露宿操场,送子上学的大戏不断地在全国各个大学上演。

  应该承认,目前的学生升学、就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单纯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表面的个人竞争背后总有着家庭、家族力量的暗影。所以,学校培养的是学生,收的是家长的钱;考上大学似乎是自己的事,但却是全家人的荣耀。然而,一个现代的、进步的社会,独立的、负责的个人才是其基石。建设这样的社会,怎么能依靠一群已经二十几岁还躺在家长的爱心摇篮里不肯“断奶”的人?更为可怕的是,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这群孩子最终将面对他国的孩子,承担起本民族的未来。

  不知开车送子上学的家长们看到独自上学的学生会作何感想,是经济实力为自己带来的荣耀感,还是面对他人优秀品质的挫败感?

  而学校呢,究竟从滚滚车流中看到了“经济效益”,还是民族未来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