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后的一场雨


首先还是要庆幸,这次在南锣鼓巷的创意市集在之前和之后都有雨,偏偏活动的两天是晴天.我们的宿命(一搞IMART就有雨伴随)还在,但我们扛过来了.
这两天我都心悬在半空.怕人太多.又怕人少.
街道出动了很多人力在维持秩序(很感谢).现场我发现有许多非常和谐的场景,例如北京老头和金发女郎同时在欣赏吉他手的表演,都很陶醉.小孩子也来了很多,有个老外的小孩被妈妈带着坐在推车里卖他自己做的塑料拼画.白发的老太太也搬个椅子坐在门口看热闹.
中间也有不和谐的地方,例如交通,因为没有办法进行交通管制(所有主办方和管理者都明白在这两天如果能变成步行街就会更好更和谐,但却没法实现,还有许多综合原因),所以依然有各种车进来,我见到各种交通工具,轿车\推车\摩托车\自行车\小货车\警车\人力车\中巴车....
自然会有拥挤.幸而无事.这两天这条街,依然与平常一样,在施工的还在施工,在生意的还在生意,在散步的还在散步.
这是一条800年历史左右的街巷.两天短暂的活动结束后,自然回归平静.
从大道理来讲,我预料也明白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些这个活动是有破坏这里宁静的话.我对此选择沉默.这是很正常的也很正确的.但我见到有人说要用"大智慧"来策划这样的活动,我却很认同.这次在我已经是把智慧用到了绝对.但自然还有无法去协调的东西.我也知道最好的效果应该是怎样的,,,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这个意思.总之,做了才知道.做过才知道.说道理是很容易的.
800年的南锣鼓巷不会因为这两天就变形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它的定力也不够.
中国的创意雏形,也同样会面临很多口水.昨晚在疆进酒,遇到一个曾经做过电视制作的女孩,她说她觉得现场的很多东西创意不是很强,她都能做.并且做得更好.她的这种反应其实也是创意市集带来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都开始有了去创意的冲动.
我们在旁边鼓励她赶紧去做,而不是说说就罢了.
我从来都没有说创意市集里的摊主或产品都是最牛的.下午有电话希望我们去某个小城市做一场"启发一下那里的企业者",我婉拒了.我说我们这个活动还没有这个使命也没有计划去面对那样的人群.这本来就是一个交流的场合而已.千万不要把这个活动看得那么高.来这里的也是同类人切磋,然后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价值几何.
我见到很多人投诉市集里的产品定价太高.我侧面了解过,其实其中有各种原因,有的摊主只做了一两个,本身即以展示交流为主,不想真的被当做商品给卖了,但来到市集又不得不面临询价,于是就干脆报个天价把人吓回去.
其实有的摊主也有很大心理压力,每次新的活动都担心自己没有新东西而不好意思来参加.乔小刀,我以为是最能体察到创意市集的奥妙和意义的一个人.
在我看来,创意市集是一个有许多可能的地方.这里可以发生各种事情.而不像艺术展那样只有少数几种关系,"看或被看"\"艺术家和观众".在创意市集里,有市场规则\有创作规则\有人群(得宠或失宠)效应\有城市管理\有媒体(各自解读)效应\有原创和盗版\有产品与设计\有设计与应用\有玩和创作\有户外文化\有年轻人文化\还有各地类似的创意市集出现,,,,这是一个综合的事情
所以每次活动下来,做为主办方,我们也不断地去想,如何继续?"IMART"这个"孩子"改如何长大,最后它会变得怎样?这正是我们的挑战所在.
南锣鼓巷,本身的规划中亦有"创意聚集地"的思路.亦有步行街的思路.这次,或许只是一次试探.未来如何,等尘埃落定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