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高烧”也是病


    尤其“5·30”大跌之后,新基金的发行再一次成为市场的热点。一方面,分拆基金、分红基金、封转开基金不断应市;另一方面,排队认购、募集超限、新增开户,大量的股民转为基民,外围资金源源不断。,“5·30”以来,共有14只新基金获批发行,给市场带来逾千亿元的增量资金,新基金几乎都在很短时间提前完成募集。

    基金销售火爆主要是基金业绩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经过5.30以来的市场震荡调整,不少投资者是赚了指数不赚钱,逐渐认识到炒股票还不如捂基金,因而由股民转为基民。而由此产生的赚钱效应,又迅速号召起很多对基金几乎一无所知的人群加入到申购基金的大潮中来——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老人站在排队购买基金的行列中,并且是才听说今天发行某某基金的!

    在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常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启动某个项目(甚或政策),花了很大的气力,见效甚微,所以必须耐心地、持续不断地加大推动的力度;可是一旦打开闸门,即便立即刹车,却又几乎肯定刹不住车——在最热闹的场面中开始孕育危机——于是最后又不得不从“一哄而起”演变成“一哄而散”。

    过去,人们一股脑地存银行,又转向一股脑地买国债,再转向一股脑地买股票,现在开始一股脑地买基金。从总体上看,资本市场的风险课程是必须要上的,只是学费过于昂贵了些。尤其在从“散户推动型”向“机构主导型”的阶段性转换过程中,我国的投资群体应该更多地学会在基金热销中保持一份清醒。

    中国的股市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基金力量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无疑加速了股市的成熟和稳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关注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才更加关注基金的成熟稳健所带来的股市长期繁荣。

     各类基金机构投资者们任重而道远!不要“一俊遮百丑”,忽视了基金热销中极易掩盖的种种问题。国家管理层也应该在有效控制基金发行的节奏和总量的同时,加速相关制度的建设、提高治理的水平,珍惜基民们来自不易的投资积极性和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