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


  鲁迅活了55岁,死了70年了。鲁迅死后40年的第二天,我来到了这个世间。大概是20年前,我知道了世上曾有鲁迅这样一个人,开始了对鲁迅的阅读与回顾。这就是我与鲁迅的关系的一个基本溯源,说到底,也就是说不上多少关系。只是作为一个阅读者来说,鲁迅作为我的一个阅读对象始终存在着。

  小学课本上还是有鲁迅的文章供我们学习的。从那以后,我们的课本中,一直在学习鲁迅。但大家对鲁迅依然陌生,这段时间,报纸上也在采访现在的学生,据说很多学生对鲁迅是谁,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很茫然的。也有学生说,读鲁迅不好,对人生发展不利。去年10月19日,我本来也想写点什么文字的,但没空出时间来。21日,我到江西出差,当晚在宾馆里恰好在凤凰卫视里看到了口述历史节目“七十年是非荣辱:鲁迅是谁”的专题节目。从题目来看,就知道不仅是在普通国人言说中,鲁迅的面目已变得非常模糊,就是在很多学界中人、文学界中的人,都已对鲁迅是谁莫衷一是,各持一端了。这本身也不奇怪,相对于一段时间内独尊鲁迅,罢黜百家的现象算是一种反动,但是鲁迅在世时,也同样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所以鲁迅才一直生活在一个批评与争论的言说场中。历史人物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鲁迅是谁?这样的题目摆在我们的面前,估计很多人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了。我也无意要答出个所以然来。只是随意间写下对鲁迅的一点点粗浅的认识。

  鲁迅临死时说过,你们最好把我忘了,让我速朽。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生前处于言说中心的他,死后也没得到安宁。70年来的鲁迅研究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缩影。也就是说,鲁迅研究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史学研究,而是一种政治语境下的研究,或者更多的是评价;而什么是评价呢?有许多史家论述过这样的问题,认为评价就是一种特殊的现实形态对过去的支配,也就是说,现实的情形影响到人们对过去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看法的变异。人们往往是站在当下来评判过去,为我所用,为今所用;而往往有所忽视了事实的本来面目。而在这种场景下,要认识过去的本来面目,也就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了。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校长成仿吾任会议主席,毛泽东发表《论鲁迅精神》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鲁迅,指出了纪念鲁迅的重大意义,这成了鲁迅精神的基调。家里有本书,就是写《鲁迅与毛泽东》,指出了两人之间的各种精神对应关系。以前看过,现在很多忘了,大体说就是说鲁毛二人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物,他们虽然一直没见过面,但在精神上却早已相通了,二人是精神的知音。在毛泽东的言论中,对鲁迅的推崇可以说是无以复加,比如“当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他的骨头最硬”。正是在毛泽东的推崇下,在文革一片文化荒漠中,鲁迅全集及各种单行本,却赫然摆在书店里。其实,在毛泽东心目中,鲁迅不仅是“五四”新文化的旗手、主将,而且就是整个新文化的精神象征。文化的革命,是鲁迅之火早已点燃了的强烈愿望。其实我们知道,这多少与历史的真实有点距离。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很高,成就很大,但在当时而言不是最高的,不是最大的,有很多是历史叠加比附“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结果。在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鲁迅相通的地方。毛自己就曾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具体的我就不展开了。

  关于毛泽东在50年代是否说过鲁迅如果还活着的问题,现在也是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确有其事,有的说是子虚乌有,就是有的文章指陈的当事人或在场人都已拿不出确切的证据。不过,我想这事是否存在,都不影响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代中如何生存,是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还是一以贯之,保持姿态?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鲁迅与毛泽东的精神相通是有限度的,还是说毛泽东对鲁迅在新时期假如活着会怎样的假设证明了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的相通?

  关于鲁迅是否算得上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问题。大家看法不尽一致,也很正常。特别是革命家,鲁迅似乎也没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也没加入什么党派,没参与过党争。他的“革命”应该更多的是纸面上的革命,思想上的革命也可以说得起走。所以这个“革命”是有限度的。关于思想家,我想鲁迅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他一辈子都是在思考,都在思想,也提出了很多很切要的思想。当然,如果鲁迅只要一个头衔的话,那就是“文学家”,我觉得这个毫无疑问。不过,前几年,王朔提起过,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算不得伟大的文学家,我想不出这有个什么逻辑。是个武术家就必要各门各派的武术都要厉害?是科学家就必须要各类科学都要精通?没有必要提这个要求。如果要加一些头衔,还可加上教育家,编辑家,古籍整理专家等等,鲁迅一辈子是做了很多事情的,而且很多事情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其某一方面在现在看来都可算得上是相当优秀的。鲁迅写《狂人日记》,已经37岁了。出名要趁早,鲁迅当时算晚成了。而他一共才活了55岁多一点,也就是说,鲁迅的创作生涯从1918年到1936年,一共也就18年时间,他在18年时间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在同样时间里根本做不出来的事情,他的创作数量之多之全面,成就之大,是其他人不能做到的,所以,他决不是自己批评过的空头文学家。

  关于鲁迅作品进教材问题。山西作家韩石山写过一篇文章(也是一个演讲稿),后来据说搞成了一本书,叫《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粗一看,觉得很没道理,仔细一想,又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鲁迅的作品不能进教材,我觉得该进。我有两点意见:一是教材不能只收鲁迅的作品,应该也收点胡适同时期的作品。二是对鲁迅的作品应该有所选择的收,不能收太多。其作家也不能完全忽略,有的作家在鲁迅同时代,地位和影响很高的还是有好几位的,虽不用平均用力,但至少有所涉猎是应该的,特别是鲁迅作品中批评的那些作家,在我们心目构成了鲁迅的对立面,也就成了反动面,实际上有些是误解,有些难分谁对谁错,这些应该实事求是的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或附上其他作家的应和或辩驳文章。对韩石山的观点,我觉得要辨证看,可以改成少少读鲁迅,老少读胡适。不能不读,多少读一点是可以的,有选择性的读一点。

  最近几年来,鲁迅与胡适这两个名字总是被同时提起,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胡适还是鲁迅”。谢泳收集和主编了这样的一本书,韩石山也在演讲和写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鲁迅与胡适在世时曾有过深厚的友谊,也有过误解甚至对立,两人的关系也曾是他们同时代人感兴趣的话题,罢黜百家独尊鲁迅的时代过去之后,曾经在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受到全面批判的胡适现在又开始回到了国人言说的宽松地带,人们开始发现胡适并不像以前描述和评价的那样不堪,越发发现胡适的思想和主张其实很具有建设性的一样。不过,国人思维总喜非此即彼,要扶起一个必得批倒一个,要赞扬一个必得批评一个,其实鲁迅与胡适的思想并非如冰炭水火互不相容,鲁迅更多瞩目于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胡适更多是观照于输入新知再造文明;二人的终极目的不外就是为了国家和国人有个光明的前景,表面上他们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其实道路的目的地是一个,那里有着真正的人类福祉。他们同样清晰地明白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他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反对专制、拥抱自由。今天我们与其追问“胡适还是鲁迅”非要分个彼此,不如“鲁迅并且胡适”来个兼容并包更有利于我们的思考和进步。

  鲁迅,一个光芒不会被磨灭的名字,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寻找鲁迅,其实就是寻找我们自己,探寻鲁迅,其实就是探寻我们及我们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