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有一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出校园,奔赴属于他们自己的旅程。每年的六月份就会有这样的盛景,学校食堂附近的要道直到广场附近,都会有很多大学生摆摊设点,来往师生伫足停留,沥沙拣金,偶有小获。我也偶尔去转转,总想找点自己需要的书籍,但几乎未曾如愿过。
据我观察,摆摊的女子居多,恐怕十居其八,不过,这与我校女生本来就要多于男生有一定关系。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毕业生跳蚤市场上,有不少衣服和女士用包,衣服以裙子和体恤为主,花色繁多,还有少量毛衣,很多品色都不错,有的女孩子一个人都有很多包出售。男生摆出来的东西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是书。
这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女生在大学里的消费比男生要多元化,特别是在衣服上,往往是多多益善,年年翻新,实际上很多衣服穿不了几次就要淘汰,几年积累下来,毕业时也懒得带走,干脆抛掉了之。这也表明,毕业生走向社会或走向工作单位,衣服穿着已有新的潮流,大学时穿过的衣服很多已穿不出去,或者不屑于穿了。男生相对没有太多衣服换穿,样式比较单一,淘汰率不高,有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多年,仍可继续穿,至少在市场上,男生很少卖出自己的衣服。
当然,大学毕业生的跳蚤市场上所卖东西,当然以书刊杂志为大宗。这些书刊大多是教材,很少有相关专业的专著和杂志。他们所摆出的杂志,多半是休闲娱乐的杂志,女生以情感、服装、化妆等杂志居多,男生以体育类的杂志居多,性别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这些情况都告诉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大学生课外阅读视野相对下移,娱乐化庸俗化的特征明显,专业性(学术性)的杂志在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什么市场,由此可推之,当前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他们大多既没有受到系统学术训练,也没有太多专业研究的意识,尽管这也许是应该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但本科生对专业普遍较为淡漠的倾向却也是值得关注的。我去逛跳蚤市场的本来目的就是找一点专业的书籍,也并不局限于近代中国历史,文学的、历史的、乡土的,我都比较感兴趣,却没找到一本品位较高的书,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大学生在读什么书,仅从毕业生的跳蚤市场上即可见一点端倪。内中隐含的大学生阅读趋向,无疑也让我们多少有一点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