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息”政策不容漠视


    真的加息了!利息税税率也调减了!

    上周六,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也就在同一天,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双息”政策是在今年上半年CPI数据公布后出台的。本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CPI持续攀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加息势在必行;而即使按照五月份的CPI数据,银行利率实际为负,关于降低利息税的呼声早就响起,此前市场希望利息税税率调减为10%,此次的调减幅度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双息”政策对于股市有何影响?目前看来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抱着乐观的态度。谨慎乐观者有之,认为对市场的影响有限者有之,而多数基金经理甚至认为,大盘将出现大幅上涨。事实上,周一上证指数的涨幅就超过了3.8%。

    但是笔者以为,对于“双息”政策,市场不应该漠视。

    此轮牛市行情的启动,毫无疑问是因为股改,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等只不过是其中的“催化剂”而已。但市场的财富效应却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范围的搬家,个中原因与利率太低不无关系。

    5月30日之后,A股市场产生暴跌,短短的几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直落900点,幅度高达22%。在证监会两次发出“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以及央行的政策“组合拳”都不起作用的情形下,调整印花税税率的措施“不期而遇”。显然,监管层对于当时市场猖獗的投机气氛和出现的严重泡沫心存芥蒂,而4335点亦被认为是“政策顶”。

    或许监管层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调整印花税的政策会在市场中产生如此大的震荡,作为安抚市场信心的四只新基金发行又带有明显的呵护意味。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股指再一次冲向4300点一线时,基金券商QDII开闸了、红筹股回归提上了议事日程、1.55万亿特别国债“新鲜出炉”,等等。这些调控措施的鱼贯而出,似乎是在向市场发出某种信号。

    诚然,利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是值得商榷的。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大力推行市场化建设,经印花税一搅和,一切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其后的诸如基金券商QDII开闸等,虽然不无市场化的烙印,但严格地说,还是调控市场的一种手段,只不过经过包装之后更隐蔽而已。

    曾有报道称,监管层对于市场的过快涨幅心怀不满,希望股市能够健康平稳地运行,但市场毕竟是市场,不会以监管层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四年多的大熊市一样。

    在“5.30”暴跌之后,低价股、题材股跌幅较大,相反,蓝筹股相对抗跌。于是乎,抛弃垃圾股买入蓝筹股一时成为时髦口号。但辩证地看,蓝筹股股价均已不低,即使是考虑到其业绩增长因素,又到底有多少“剩余价值”呢?而且,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仓中都是大蓝筹,兑现筹码利润是迟早之事,此时呼吁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无异于“引君入瓮”。

    高额的印花税已使市场不堪重负,前期成交量的急剧萎缩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低价股的泡沫因为印花税被“调整”,但蓝筹股并非都是真正的“蓝筹”,其同样存在泡沫。不将其泡沫挤掉,对于目前的这一波行情,投资者更应该注意被诱多。

    上有“政策顶”的压力,后有蓝筹股兑现的冲动,“双息”政策的出台,到底是利空出尽是利好?还是机构投资者借此发动的一场“招聘站岗者”的游戏?还真的得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