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含有二甘醇成分的牙膏产品出口和进口,所有牙膏生产企业不得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这份公告为1个多月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二甘醇风波”暂时画上了句号。
6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布警报称,从中国的牙膏中检出含量最高为4%的二甘醇,并且警告消费者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牙膏。随后,新加坡、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警告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而在日本,两家公司开始自行回收中国产牙膏,“二甘醇风波”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6月以来,部分国内知名品牌牙膏产品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遭禁。权威部门解释说,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二甘醇风波”源于不同地区标准不同,但最终,禁用决定还是出台了。对此,不少消费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存疑惑:“如果没有危害,为何要求禁用?”“市场上哪些牙膏含有二甘醇?它们安全吗?”
6月中旬,香港海关发布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美加净牙膏(含氟)”“三七高级药物牙膏”和“田七特效中药牙膏”中检出含量分别为0.21%至7.5%的二甘醇,并呼吁消费者不要使用,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
香港海关发言人表示,香港海关从市面上抽取了样本送交政府化验所化验,并就“二甘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征询了卫生署的专业意见。
三七牙膏的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向记者透露,“我们也是从媒体刚得到消息,正准备发表声明以及对广东、香港市场进行查处”。他表示,怀疑香港查处到的三七牙膏为假冒产品,有三大疑点:一、香港查出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是昆明牙膏有限公司的一款老产品,从去年3月份停产之后没有再生产;二、三七牙膏并没有销往香港市场,甚至没有销往广东市场;三、张先生指出香港查出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署名为“昆明牙膏厂”生产,但是“我们厂1999年之后已经改名为‘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其后生产的牙膏全以新名字署名。”
与三七不同,田七牙膏少量销往我国香港地区。昨日,记者联系到了田七品牌所属的广西梧州奥奇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广州的技术中心的一位胡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产品的二甘醇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因而是安全无害的。
二甘醇添加到牙膏中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检测报告都显示一定含量的二甘醇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虽然美国不允许在牙膏中添加二甘醇,但FDA的标准允许添加的G二醇其实也含有二甘醇。
事实上,此次“二甘醇风波”从5月份就露出端倪。5月中旬,巴拿马卫生部门称,在中国出口的“酷先生”“卓越”两种牙膏中发现二甘醇。相关产品还销售到了多米尼加等国,部分媒体因此报道说,“拉美出现中国产‘毒牙膏’”。
海外市场接连碰壁,使得相关生产企业的出口业务受阻。“美加净”牙膏生产企业、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出口业务在其业务总量中的份额较大,此次“二甘醇风波”对公司出口业务“造成一定影响”。来自广州海关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份广东出口牙膏587.6万美元,比前一个月下降28.9%,“二甘醇风波”导致广东的牙膏出口面临严峻形势。
作为引发此次风波的“元凶”,二甘醇究竟是什么?据《化学化工大辞典》中的定义,二甘醇是一种无色无臭、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主要用作气体脱水剂和芳烃抽提溶剂,也用作纺织品的润滑剂、软化剂和整理剂。白猫公司表示,二甘醇是作为牙膏保湿剂来使用的。
“在牙膏生产过程中,二甘醇是山梨醇的替代品,对膏体起到保湿成型的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解释说,由于二甘醇的价格比较便宜,10多年前,国内不少牙膏生产企业都用二甘醇。
但在国际市场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考虑到二甘醇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不确定伤害,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逐渐放弃使用这种原料。白猫公司也在公告中坦言,卷入此次“二甘醇风波”的“美加净牙膏(含氟)”,是这家企业针对境外部分地区的低端市场所生产的产品。
“二甘醇风波”中,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监管部门都明确指出,牙膏中不应该含有“二甘醇”这种化学物质。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多次公开表示,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进行的评估表明: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因使用二甘醇牙膏而直接导致人体中毒的案例。因此,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
牙膏中的二甘醇到底有多大危害?我国现行的牙膏国家标准(GB8372-2001)中,并没有涉及二甘醇用法、用量的任何规定。目前,所有牙膏产品的检验项目只包括细菌总数、绿脓杆菌等微生物指标,铅、砷等重金属指标,以及PH值、游离氟量等特征理化指标。
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允许在牙膏中添加二甘醇。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中,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添加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应当是不允许添加的。
6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布警报称,从中国的牙膏中检出含量最高为4%的二甘醇,并且警告消费者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牙膏。随后,新加坡、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警告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而在日本,两家公司开始自行回收中国产牙膏,“二甘醇风波”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6月以来,部分国内知名品牌牙膏产品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遭禁。权威部门解释说,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二甘醇风波”源于不同地区标准不同,但最终,禁用决定还是出台了。对此,不少消费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心存疑惑:“如果没有危害,为何要求禁用?”“市场上哪些牙膏含有二甘醇?它们安全吗?”
6月中旬,香港海关发布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美加净牙膏(含氟)”“三七高级药物牙膏”和“田七特效中药牙膏”中检出含量分别为0.21%至7.5%的二甘醇,并呼吁消费者不要使用,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
香港海关发言人表示,香港海关从市面上抽取了样本送交政府化验所化验,并就“二甘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征询了卫生署的专业意见。
三七牙膏的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向记者透露,“我们也是从媒体刚得到消息,正准备发表声明以及对广东、香港市场进行查处”。他表示,怀疑香港查处到的三七牙膏为假冒产品,有三大疑点:一、香港查出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是昆明牙膏有限公司的一款老产品,从去年3月份停产之后没有再生产;二、三七牙膏并没有销往香港市场,甚至没有销往广东市场;三、张先生指出香港查出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署名为“昆明牙膏厂”生产,但是“我们厂1999年之后已经改名为‘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其后生产的牙膏全以新名字署名。”
与三七不同,田七牙膏少量销往我国香港地区。昨日,记者联系到了田七品牌所属的广西梧州奥奇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广州的技术中心的一位胡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产品的二甘醇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因而是安全无害的。
二甘醇添加到牙膏中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检测报告都显示一定含量的二甘醇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虽然美国不允许在牙膏中添加二甘醇,但FDA的标准允许添加的G二醇其实也含有二甘醇。
事实上,此次“二甘醇风波”从5月份就露出端倪。5月中旬,巴拿马卫生部门称,在中国出口的“酷先生”“卓越”两种牙膏中发现二甘醇。相关产品还销售到了多米尼加等国,部分媒体因此报道说,“拉美出现中国产‘毒牙膏’”。
海外市场接连碰壁,使得相关生产企业的出口业务受阻。“美加净”牙膏生产企业、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出口业务在其业务总量中的份额较大,此次“二甘醇风波”对公司出口业务“造成一定影响”。来自广州海关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份广东出口牙膏587.6万美元,比前一个月下降28.9%,“二甘醇风波”导致广东的牙膏出口面临严峻形势。
作为引发此次风波的“元凶”,二甘醇究竟是什么?据《化学化工大辞典》中的定义,二甘醇是一种无色无臭、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主要用作气体脱水剂和芳烃抽提溶剂,也用作纺织品的润滑剂、软化剂和整理剂。白猫公司表示,二甘醇是作为牙膏保湿剂来使用的。
“在牙膏生产过程中,二甘醇是山梨醇的替代品,对膏体起到保湿成型的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解释说,由于二甘醇的价格比较便宜,10多年前,国内不少牙膏生产企业都用二甘醇。
但在国际市场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考虑到二甘醇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不确定伤害,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逐渐放弃使用这种原料。白猫公司也在公告中坦言,卷入此次“二甘醇风波”的“美加净牙膏(含氟)”,是这家企业针对境外部分地区的低端市场所生产的产品。
“二甘醇风波”中,美国、新加坡等地的监管部门都明确指出,牙膏中不应该含有“二甘醇”这种化学物质。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多次公开表示,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进行的评估表明: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因使用二甘醇牙膏而直接导致人体中毒的案例。因此,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
牙膏中的二甘醇到底有多大危害?我国现行的牙膏国家标准(GB8372-2001)中,并没有涉及二甘醇用法、用量的任何规定。目前,所有牙膏产品的检验项目只包括细菌总数、绿脓杆菌等微生物指标,铅、砷等重金属指标,以及PH值、游离氟量等特征理化指标。
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允许在牙膏中添加二甘醇。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则,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中,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添加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应当是不允许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