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历史让我忽然觉得我们这代人的困惑属于我们这个特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80年代的人不仅要超越70年代的更要追赶90年代的,变化之快已让人来不及反应;小学三年级学生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直接让我感觉到一种即将被抛弃的压力!
心灵的空缺,强烈的不安全感,生活的颠簸和感情的摇摆开始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前所未有的如此真实,我们的欲望又如此的强烈,所以杨澜说得好啊,“整个社会都在一种焦躁中拼命狂奔,生怕被这个已经丢三落四的时代甩在身后”。
人的问题换个角度何尝又不是企业的问题呢,而每个企业的问题几乎就是速度与困境的问题。
我把企业分成两类,一是聪明型的,二是智慧型的。
聪明型的企业通常速度很快,有时候一眨眼就成为领袖了,有时候也会一眨眼不见了,来得快去得更快;属于这类企业的实在太多了,我们把他们的行为理解为因为想做行业的先驱结果反而率先变成了先烈。TCL什么产品都敢做就是例证。
聪明的企业大多数成了失败的企业,终究原因也许就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困惑,只知道想像中的美好,一切觉得我能。我不知道现在除了“全球通能”还有几个企业敢有如此之口号?商场永远比你想像中所认为的要激烈和残酷,忘了谁说过这句话。
智慧型的企业一般速度不快却兼具远见和稳健的功力,或者速度很快却知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这两类企业我们可以用阿里巴巴和美的来做代表。前者在全球都不看好B2B的形势下开创了属于中国的独特的商业模式,让若干中小企业开始找到了生存的空间;C2C淘宝更是解决了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良性互动。这就是对市场的一种远见,加上稳健的打不死的作风成就了今天的阿里系。
我经常在各类媒体上看到马云对关于公司如何持续发展的困惑,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最成功的往往是困惑最大的,想成功的却不知道真正的困惑在哪里。也许困惑越大企业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美的这家企业非常传奇,我们可以用“静水流深”四个字来形容它的存在。美的的总裁你很少看到他在媒体上露面,这一点恰恰是其它企业最热衷于做的噱头公关。这充分说明了这家公司更多的是注重团队所发挥的作用,企业把更多的权利下放到了管理层,这样的公司让人放心。像海尔,很多人议论,“要是张瑞敏死了海尔该何去何从?”美的想必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因为公司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入了长大的基因。
最近顶级投行美国高盛完成了对美的的战略投资,据权威媒体披露,高盛参观完美的博物馆后连美的的车间都没看就当场拍板决定投资。在高盛中国总裁写给美国总部的报告中强调了三点:一、这家公司所有产品都是市场前三名(顶级投行的投资原则之一);二、这家公司率先实行了职业经理人为中心的团队架构;三、从来不做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产品(很多人劝美的多元化,而美的坚决对手机、DVD等自己没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说不)
大师说过,企业的死法永远只有两种:“多元化和无边界扩张”。在我看来,这两种选择都关乎速度;如果多关注所面临的困惑,相信放慢脚步一定会使企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大多数人都聪明也觉得自己聪明,至少心里会这么想;什么叫聪明?聪明就是对眼下某一问题的即兴回答,通常我们说这种人反应较快;
智慧的人不多,这种人往往不被人看好,但他的眼光却是独特的,他能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并坚持做好眼前、后发制人。什么叫智慧?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对自身的了解和对市场大势的判断所作出的规划,这种人时常伴有困惑。
困惑不是坏事,智慧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