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上下,社会民生,自然在今天这个特殊时刻,聚焦在了“环境”这个可供长期讨论的主题上。
先从几个新闻说起。
两则昨天的“宏观”新闻:
——昨天,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在为中外记者介绍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有关情况时透露,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对话会期间将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的看法和主张;
——昨天,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公之于世之际,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在会上,用马凯用了三组数据驳斥了所谓的“中国环境威胁论”。
两则今天的“微观新闻”:
——江苏无锡因太湖蓝藻引发公共饮用水危机还在持续。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再次敲响了中国水危机的警钟。
——著名“太湖卫士”农民吴立洪以敲诈勒索罪被捕之后,其妻日前已代其起诉国家环保总局“渎职”。
看来,中国人在纪念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时候,无论如何也绕不过无锡,绕不过太湖,绕不过“蓝藻”,甚至绕不过以保护太湖知名的民间环保人士吴立洪。
放之更广泛的空间,无锡水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水环境问题,或许只是现实中国环境危机的一个缩影。两年前,当我们关注松花江水污染的时候,成为众矢之的的是石油化工企业成为污染源,被称之为标准的“人祸”;而当两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开始众口一词地诅咒太湖蓝藻的时候,“天灾”的帽子还没戴稳,“人祸”的质问就随之而来。
无锡的城市供水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蓝藻暴发,看上去是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是天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场生态灾难的背后挥之不去的是人祸的影子。
一些专家忧虑地说,蓝藻是太湖病症的表象,真正源头是遭污染的水体。而太湖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一个缩影。从滇池、巢湖到大江大河,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一些淡水湖也正在面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的问题。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无锡水危机事件的暴发,固然有太湖蓝藻集中作怪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显然在于太湖周围长期的污染排放。近年来,有关方面对太湖污染的治理工程确实可谓是决心大,投入也大。2005年,太湖一期治理工程落下帷幕,总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但遗憾的是,太湖治理的速度显然赶不上被污染的速度。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就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
和其他地方环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一样,在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中,确实有违法成本相对过低、违法收益明显偏大,从而使许多企业纷纷直接向湖中排污的因素;但同时,也不乏在“经济挂帅”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依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从而使污染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因素。遗憾的是,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不仅对企业的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对于地方政府这种纵容、偏袒地方企业排污的行为,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软弱无力。
在全社会聚焦太湖水危机,各界热议如何治理太湖之时,而与之相映的是,“太湖卫士”吴立红被捕案却显得低调得多。关注太湖污染,关注中国环境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民间环保者的行动和命运。
农民吴立红在中国也是一个名人了。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时,他成为28名候选人之一,出现在中国许多媒体上,被称为“太湖卫士”。但不久前,吴立红以涉嫌犯罪被当地警方缉捕。在
被当地村民誉为太湖卫士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村民吴立红至今仍在看守所,在他被宜兴警方控制之前,吴立洪曾多次向全国人大、国家环保总局举报当地企业非法排污以及环保部门不作为,原本与浙江省环保人士陈法庆共同状告国家环保总局渎职的行为,由于被警方羁押而由其妻许洁华代为。
虽然,在今天——世界环境日,我们依然还难以彻底看见太湖重见“太湖美”;吴立红一案也仍尚无结果,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应密切关注他们的命运,毕竟,无论是太湖,还是“太湖卫士”,其多劫的命运,或许明天就在另外一个地方映射。
——地球村的村民们,关注环境,关注我们的家园的今天,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