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获得快乐——致秋阳网友(八)


(八)

[超越知识,智性修养,知识折腾本质] 人生的智性修养也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认识知识折腾的本质,培养对知识折腾的超然态度,在关键时刻能从容洒脱地超越知识,不为知识折腾所苦;二是要训练人际观察的能力,洞悉深藏人性之中的“害人”之心,自觉自如地回避令自己损、亲者痛、仇者快的“受骗上当”似的瞎折腾。

对知识折腾缺乏超然之态,这是超越知识的一大难点。解决这个难点问题的根本方法,除了应该知道知识折腾的来历、内容和意义以及进行自身的德性修养之外,还必须了解知识折腾的本质。知道知识折腾的来历、内容和意义,能使我们积极主动、有理有节地投入折腾,以充实和丰富人生;有了德性修养,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超越知识的时候,并不表现出对别人的轻视,而是显得谦卑、忍耐和有礼貌;但只有了解知识折腾的本质,才能使我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高姿态”,更好地发挥“忍”性,不纠缠无谓的知识,从容地超越折腾、脱离烦恼。

我们生活中的争执折腾,争执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衡量那件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人总是执着于自己的原则、标准,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别人必须听从自己。若是别人不听从自己,就不高兴、不快乐,就痛苦、烦恼。为什么你的“原则”、“标准”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你的“知识”告诉你的,于是你就执着于自己的知识和知识标准而不能超越它们。虽然你明明知道谁也不能说服谁,但还是要任性勇猛地冲入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怪圈之中,让铜墙铁壁般的知识概念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各自在狭小的心胸和大脑中复制、积累偏见的知识和观念,同时加厚包裹知识的外壳,相互猛烈敲打,然后爆炸!

世界上没有一种知识和知识标准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因为第一,作为认知主体的人是不自由的,他受到外和内两个方面的人为因素限制。就外在的人为因素限制而言,人对客体的大部分知识来自别人,而“别人”的知识又来自“别人”。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人被淹没在强大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海洋里,绝大多数人根本找不着“靠岸的地方”。每个人都被信息左右而不得自由。在这个人云亦云、是非繁杂而又使你无法摆脱的“信息世界”里,一个人上当受骗和瞎闹折腾是很平常的事情。除了外在的人为因素限制,人还受到内在主观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世界观、道德观、利益观、价值观,每个人都是戴有“心灵枷锁”的“生命怪物”,由此导致对同一件事情会做出多元性的判断。即使属于同一个利益群体的人,他们对同一件事情所作出的知识判断也是会有分歧的。有时某个集团甚至强大集团,它的非常一致的知识判断在某个时期的利益角度看来是正确的,但在另一时期的利益角度看来却又是不正确的。例如中国政府在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前三十年里,按照“正义道德”、“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等一整套的知识、原则和规范来判断事物,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优越性所在,是无产阶级的“正义事业”,结果把国民经济几乎弄到崩溃边缘。由此可见执着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原则和标准,毫不妥协地瞎折腾一番,就显得十分愚昧了。

第二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其认知能力始终是十分有限的。即使你能超越道德观、利益观、价值观的束缚,不戴“有色眼镜”看世界,而且展现在你眼前的事物全部都是真实信息,你也未必会全部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不管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本事有多大,以及作为人脑延伸工具的计算机及其网路技术有多么发达,从而给人的认识能力开辟无限广阔的天地,人对某个事物的认识都始终是有限的。人没有办法穷尽某个、某方面事物的全部信息,也没有办法知道这个全部信息的边界在哪里。人们通过不同渠道,用自己视界极其有限的耳朵和眼睛,把不同的、或多或少的、真真假假的Information(信息)转化为自己的Knowledge(知识),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结论,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可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只要人间是由人来组成,那么人世间绝对可靠的知识就是没有的。

人性的最大弱点之一,就在于不喜欢细致考查已知信息的“多少”和“质量”而同时乐于信谣、传谣,于是时间过去十百千年之后,历史才告诉后人,前辈们从前的举动所依据的信息,有许多是挂一漏万、荒唐无稽甚至谬误千里的。例如我和我的同伴们当年在“文革”中,高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等等,把喉咙都喊哑了,为什么?因为根据我们那时已有的知识来判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天底下最最“正义”的事业,而那些被打倒的人是确定无疑的走资派、大坏蛋啊!可是时间仅仅过去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十五岁的小孩都知道,我们那时奋勇献身的“大革命”真像一场儿戏!因此人不能执着于昨天的知识来开今天的玩笑,来折腾今天的人生,牺牲今天的快乐,那样就当然不快乐、不合算了。

有人曾经问我:你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判断,那么法院根据事实信息和法律信息作出的判决书也是不正确的吗?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啊。为什么法院判决被认为很“正确”,是因为法律对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准则以及诉讼活动等,都作出了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的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并以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比如对一个案件的处理,如果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将调查取证和开庭审理无限期拖延下去,那么每次调查得到的知识信息(证据)都会被后续调查得到的知识信息(证据)所修改甚至否定。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证“法治”的可行和效率,法律必须对这个诉讼活动作出详细规定,一方面要求符合事实,另一方面要求符合程序;如果某个知识结论符合事实而违背了程序,这个“真理”性的知识结论就要被无情抛弃。因此所谓“正确”的东西,所谓“真理”,是鉴别于“人”所制定的知识“标准”;只要有人为的“标准”,相对的“是非”就容易判断了。这个“标准”也是社会、人生的一种简化系统,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要使人群社会运转有序。但如果这个“标准”让我们烦恼、痛苦不堪的时候,就要毅然地超越它,因为它不是绝对正确的,它荒谬的证明可能就在明天,或掌握在更比我们聪明的、更有知识的人手里。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没有谁为我们的生活制定过永远正确、不可改动的原则、标准、规范。为什么?就是因为人间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知识。但人群社会需要稳定、需要秩序,不能在重大问题上各行其是、各走其道,于是掌权集团就为其权力覆盖范围内的众生制定出行为规则,按照讲、吵、打的程序方法,以强制力来保证执行,这样人群社会就有和平安定的生活秩序了。但我们不要以为人群社会有和平安定的生活秩序,是因为有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人为的权力安排,才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所谓“正确”的知识人类最高级的智慧表现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就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或“适可而止”,而不是根据无穷的知识信息作无穷的知识纠缠(折腾)。有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到官场中去,却当不了一个“好官”,就是因为他用一种“追求真知”的、“钻牛角尖”的知识折腾方式,来操作表面上原则性很强而实际上非稳定性、超越性和艺术性极高的政治活动。

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的争执,很多人总是想争个你输我赢,争出个和平安定的“秩序”来,这其实是一个知识的误区。我们的知识的确是越来越多了,多得快要爆炸,争论也异常地多了,但我们未必会有三千年前的人那样会处理感情和生活。人类的知识发展得越来越多,但解决知识“争执”的“战争”不也同样加倍地发展了吗?这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知识越多,讲、吵、打折腾就越多。到底谁说服了谁、谁战胜了谁呢?一对恋人会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幸福,这是“超人力量”的安排,是宿命的、有定数和缘分的。正如《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告白所说:“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啊。如果那个人与你的福分无缘,不是宿命、定数和缘分中能够与你终生相伴、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那么不管你如何折腾也是没有用的。即使你把世界上所有关于幸福快乐的知识都集中起来,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本超级百科全书,或者到世界最高学府读它一百个爱情、婚姻、家庭专业的博士学位,或者请一千个世界上最有水平的爱情、婚姻、家庭顾问来帮助你,也绝不会折腾出爱和幸福来。相反越折腾,可能离幸福快乐也更加遥远了。所以世俗之人都在玩知识折腾的游戏,但结果常被知识所玩,被知识所害。情人、夫妻、朋友、同事等群体若不能超越知识,对知识怀抱超然的态度,那么在一起共存的时间越长,就会深深地钻进某一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处世的原则之中,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缺乏包容心,最后只有通过分离来获得解脱,或者僵持、吵打在一个“对立”的“统一”中,或者貌合神离地在一起生活、共事。

在世俗社会里,人不仅常被非正确的知识所折腾,也常被相对性、比较性的知识所折腾。有一则寓言,说有个国王一天发现他的花园里一片荒凉。原来橡树由于自己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厌世轻生了;松树又因怨恨自己未能像葡萄腾那样多结果子,也死了;葡萄腾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也病倒了……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对比信息”折腾死了,只有十分细小的心安草能够超越这些要命的“对比信息”,仍然茂盛地生长。人生也是这样,常被比较的知识信息所折腾。如人的本性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均带来的苦恼就是比较他人带来的苦恼,均等带来的快乐也是比较他人带来的快乐。像《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应邀坐上杭州西湖的高档酒席,就立即想起“前日独自一个看着别人吃酒席,今日恰好人请我也在这里。”于是感到好快乐、好满足啊。可是当他“独自一个看着别人吃酒席”的时候,却是不快乐的,因为他不能超越那个“看着别人吃酒席”的对比信息,而要让那个“自己不如人”的信息死死地折腾自己。

秋阳网友,你觉得你男朋友沒有像你同事的男朋友爱你同事那样爱你,这也是个知识对比所带来的苦恼折腾。我老岳母也爱抱怨谁对她好,谁对她差一点和不好,这也是对比信息给她带来的烦恼。绝大多数人都是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人的本性是要往高处攀爬,因此比较也多是与在上之人相比,这个比上不足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必然是使人不愉快的,有句俗话不是说“人比人气死人”吗?我们比较、计较的是外人的知识信息,让自己活在他人的知识界限中而不能超越,必然很苦、很累。人要快乐,必须知足,只有知足才能超越“对比不足”的知识信息。“知足”不仅是佛的美意,教人进取的《圣经》也讲有“知足长乐”之道:“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的。”

若是我们要对比,不应该对比高于自己的他人和好于现在的过去,而应该对比将来,从而超越不如意的现在。《圣经·新约》就说:“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现在的曲折,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光明,就不足介意了。五年、十年以至二十年以前,我向我爱人抒发过许多的理想,但她爱用一句口头禅回答我,叫“做梦!”可是多数理想至今都一一实现了,那么那时因“做梦”与现实差距而承载的负担和遭受的烦恼,是不是多余的啊?是不是很傻的啊?其实我们今天想象得有“天”那么大的事情,在未来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于是你在对比知识中“心造”出“天”那么大的包袱来自己扛着,是不是多余的啊?是不是很傻的啊?

我们对比明天,应该对比光明的明天。既然明天的光明与黑暗不能确定,那么我们就选择光明;因为如果选择黑暗,那么今天的光明也将变得黑暗。我们在不确定的知识中选择光明的明天,那么光明的今天就会更加光明,那么今天的无限光明就会驱走明天的黑暗!这就是快乐人生的良性对比,良性循环!有的人今天过得很快活,但一想到明天就忧虑重重,脸上的喜色一扫而光了。《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装饰,何况你们呢!”“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明天的折腾“自有”安排,明天的安排中“自有”福在,明天的福中“自有”乐在。我们对于明天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要拿这个可能不正确的对比信息来折腾今天的自己、牺牲今天的快乐呢!

从前有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做买卖的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扇子,姐妹俩的生意都做得不错,但老人家却每天都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天晴的时候,她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又担心小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有天有个智者见到这个老太婆,便对她说:“我有个办法让你由‘愁婆婆’变成‘喜婆婆’。”老太婆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啊?”智者说:“办法很简单,每当天晴的时候,你就想想你的小女儿,她的扇子肯定好卖;而下雨的时候呢,你就想想你的大女儿,她的雨伞也一定好卖。”这个不堪烦恼的老太婆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换一个对比的知识角度看问题,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对比知识信息给人带来的心理负担极其沉重啊,快乐人生应该抹去这些令人不快的对比界限,让心情进入时空的圆融极乐之境!

怎样获得快乐——致秋阳网友(九):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