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市场不接纳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相对沉寂的时期后,从去年的后半期到今年的上半年又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在原有的“价格高原”上继续向新的高度上升,大有回到全国房地产价格“领航者”地位的趋势,重新找回房地产“定价话语权”的感觉。“汤臣一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只是供到上海外滩观光的旅游者欣赏黄浦江两岸城市风光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汤臣一品”又一次回到了新闻媒体的“聚焦点”,回到了社会视线的“关注点”,这不仅仅是因为“汤臣一品”的“中华第一高价楼”的“显赫身份”,可以引发开发商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房地产价格“上行曲线”方面的“想象空间”,而且主要是由于“汤臣一品”涉嫌的价格虚高,捂盘惜售,虚拟交易,自我炒作的违规交易行为已经不是上海市民议论纷纷的话题,而是纳入到了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调查视线”之中了。我们不应该期待对“汤臣一品”的“整顿市场秩序”的结果是为这一“天价楼盘”设定一个“限定价格”,好让“汤臣一品”来一个“放下身段,开门迎客”的大转变,我们可以期待的是,通过一次对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过程进行“秩序整顿”的“暴风雨般的洗礼”,房地产的天空更加晴朗,房地产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在台湾注册,在香港上市的汤臣集团在投资浦东新区的房地产业的过程中,是遵守了“商业规则”的,也不排除汤臣集团在上海的房地产公司为了制造“商业业绩”的繁荣景观,在开发和销售的环节上有某些违规的做法,但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无非是在三套“天价豪宅”的销售中存在“虚假销售”的嫌疑,还不是一种需要“淘汰出局”的商业欺诈的行为。网民们无须把上海楼市过热的原因都推到“汤臣一品”的头上,把买不起房的责任都怪罪到有汤臣集团这样的开发商身上。我也不赞成许多网民和媒体记者把愤怒的情绪都发泄到“汤臣一品”的身上,形成一种“墙倒众人推”的“舆论氛围”。

 

汤臣集团真的很惧怕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针对房地产业的“专项检查”吗?针对天价豪宅“汤臣一品”被指责存在“虚假交易”的嫌疑,汤臣集团主席徐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口气是十分地强硬,“汤臣做的是合法的生意,不怕调查”,徐枫也向记者解释了三套豪宅的交易情况,三位购房的“神秘人物”都是境外的人士,存在签定了合同又撤消和约的“不成功的交易”行为。

 

面对政府部门的调查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质疑,汤臣集团为什么有一种不服气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强人心态”呢?我分析一下,似乎汤臣集团担心的并不是“例行的检查”和舆论的谴责,“汤臣一品”早就没有多少秘密而言,我们这些买不起“一品”的网民已经为“汤臣一品”的未来的购买者收集到了,计算出了几乎所有方面的数据,比如,“一品大厦”的公寓有181套,面积有141894平方米,最小的户型有434平方米,最大的户型有1243平方米,均价在每平方米11万元以上,成本价在每平方米3万元以下,每平方米的利润在8万元,楼盘的总利润可达数十亿,上百亿元,这无疑会成为汤臣集团的“押宝项目”,有点孤注一掷的“商业豪赌”的味道。

 

政府部门的调查,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也许是汤臣集团求之不得的,因为实际上“汤臣一品”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一次大规模的“免费广告宣传”帮助集团省掉了一笔巨额的费用,而“汤臣一品”的项目团队对楼盘的一流地段,一流品质,一流的价格是深信不一的,如果需要洗清“高价捂盘”的嫌疑,达到政府部门的打击“虚高房价”的“政策要求”,楼盘需要降价,我们估计在78万的价格水平,销售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北京的“银泰中心”没有“汤臣一品”的位置好,同样开出了这样的价位,还没有媒体批评“京城第一豪宅”的价格是“高得离谱”,因此,当“汤臣一品”坚持不了打价格坚挺的“持久战”,而改用降价销售的策略时,汤臣集团仍然能够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还不至于出现许多网友所描述的“不是成功,就留下笑柄”的局面。为什么汤臣集团也不怕社会的舆论呢?道理很简单,“汤臣一品”根本就不是为普通的百姓,不是为普通的富豪开发的产品,完全是为“颠峰级别的商业领袖”而“量身定做”的,确实是一种“奢侈性的消费”。

 

汤臣集团也不必把“一品”的购买者定位在“颠峰级的商业巨子”,普通的富豪看得上,买不起,而象马云,牛根生,施正荣等商业巨子买得起,可能还看不上。

 

汤臣集团不怕查,不怕骂,就怕市场不接纳,不是上海房地产主管部门担心的“汤臣一品”因为“惜售”而高价,而是由于高价而“停售”,网友分析的“珍惜”也好,“爱不释手”也罢,简单地说来,卖得出去才是硬道理,卖不出去才是汤臣集团最怕的一件事,以目前这样一年销售三套的速度进行下去,需要60年才能销售完,到那时住宅的土地使用70年的年限就快要到期了,下一步要做什么在《物权法》里还没有交代清楚,这些当然是汤臣集团不愿看到的,由于没有实际的销售收入,汤臣集团在上海的房地产项目就必然是亏损的。

 

汤臣集团不怕查,不怕骂,就怕市场不接纳,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家确实是“家大业大”,但也是靠艰苦的打拼积累的财富,不一定对“炫耀性的消费”会“趋之若骛”,不一定对“高得离谱”的价格会“不假思索”地接纳。世界500强的工商业巨子在上海开了几次“财富论坛”的会议,对陆家嘴的崛起赞不绝口,却不一定要购买“汤臣一品”,作为在上海的“官邸”,所以世界上的很多富人买得起“一品住宅”是一回事,买不买却是另一回事。

 

撇开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房价的敏感心理不谈,“汤臣一品”就变成了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我也向我们的网友和博客提个倡议,如何为“一品”这个“庞然大物”的市场营销策略“支支招数”?也好让这个“漂浮在空中”的“第一高价楼”成功地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