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批评才有创造


有批评才有创造

———参加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百年诞辰活动随想

 

五月七日,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齐思和何许人也?对于搞经济理论的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新京报》20051228日曾以《齐思和:燕园第一位哈佛博士》为题作过详细报道。齐思和(19071980)字致中,山东宁津人,著名历史学家。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任北平师大教授,燕大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院系调整后,任北大历史系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重要论著有《西周地理考》、《战国制度考》、《中西封建制度研究》、《世界中世纪史讲义》等。在对齐思和先生的介绍中,有“兼通古今中外”这样的高度评价。而且,笔者注意到,在齐思和的中学同学中,还有大作家曹禺和大画家丰子恺等名人。

我一直试图探析学术大师产生的社会条件,于是429日,在研讨会筹办者的安排下,我采访了齐思和先生的长女,已经77岁的北大历史学教授齐文颖。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齐文颖教授介绍了齐思和先生的求学和研究经历。我注意到,除了有良好的家教(齐思和的父亲齐国梁为著名教育家,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该校为邓颖超的母校;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师范学院的创始人和校长),个人对历史的热爱和不懈努力外,还有两个因素值得重视:

一是他所受到的我国近代学堂教育。据齐文颖教授介绍,当时的学堂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优点,重视科学,重视“英汉算”课程的教学;二是保持了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重视中国古代典籍的学习。而且在当时,一些名家也在中学堂授课。齐思和中学的国文历史课的任课老师就是范文澜先生。这样,当时学生在国学方面的基础打得就很扎实。这一说法在57日召开的“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印证。会上,不只一位历史学家谈到,当时很多名家如洪业、陈寅恪等都是在“旧学”极好的基础上到国外求学而达到中外兼通的,而现在的教学体制已很难做到让学生中外兼通了。齐文颖教授指出,解放后,中国在教育体制上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专才教育而不重视通才教育与培养。这种教育体制使得苏联在工业、军事等领域发展很快,在技术方面很快追上了发达国家,但这种教育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专家在研讨会上特别强调,现在存在着研究中国历史的不懂世界问题,研究世界历史的不了解中国历史的问题,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兼通中外的学者。

二是当时有一种重视学术批评的学风。齐思和先生在战国史、世界中世纪史、中西交通史、史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创见。齐文颖教授说,她父亲那时所受的教育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科学是一门批评科学,离不开学术批评。她说,齐思和先生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是建立在批评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现在搞研究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健康的学术批评氛围。甚至有人认为,在学术上批评谁就是和谁过不去。而对于发展学术而言,不讲批评,不敢批评,或者批评的针对性不清楚,也就扼杀了创新。有批评才有创造,批评与学术是相辅相成的,对人文社会科学尤其重要,如果我们能把史学建成批评的史学,继承与发扬优秀成果,挑战旧史学,就能有很多创新,就能更深入地找到问题,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出研究的方向。齐文颖教授说,她父亲在大学时就对身为自己老师的顾颉刚先生的某论点提出过质疑,但顾先生的态度是欢迎和鼓励。她感喟道:“那一代人有学术批评的习惯。”

57日召开的研讨会上,在谈到今天的学风时,不少人都谈到了“浮躁”二字,众先生在会上谈的是历史学科,但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我以为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我想,学术大师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不是应该从消除“浮躁”二字入手呢?而消除“浮躁”,认真打好基础和切实开展好学术批评应该是两项必由法门吧!(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发表日期:200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