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柯
被空前的投资激情和资金热浪席卷的以股市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时尚话题;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惊叹与预测,频频见于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出版的各种媒体。正如香港《大公报》最近一篇文章所说的“沪深股市陷疯狂状态,全球关注中国调控股市举措。”但是,究竟调控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动和打消人们的热情,似乎谁也没有把握。
从2005年末1000点左右开始,短短一年多时间股指疯涨3倍;截至4月底,沪深股市账户总数达9394.54万;截至5月上旬,A股市场存量资金突破10000亿元。同时,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过热的势头难以遏制,一季度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高达17.27%和19.81%,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达到3.3%,出现实际负利率之势。流动性过剩、经济存在过热风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说法,也已经传遍街头巷尾。与此同时,货币当局和市场监管当局原本用于控制市场的加息、加强监管、揭示风险等行为,却遭到市场的嘲弄,几乎完全没有收到遏制过热的作用。
市场中的人们对所谓“过热”与“风险”似乎置若罔闻,完全不按照正常逻辑行事。2007年4月,新增证券账户669.8万,超过第一季度总和,更超过前两年总和,体现出人和资金加速涌入资本市场的狂热;股市市净率(市值对账面净资产的比率)超过5倍,为正常水平的2-3倍;市盈率(市值对每股盈利的比率)高达30-50倍,也就是说,假如不售出该股票,则按照当前的盈利水平,需要持有它30-50年才能取得等同于股价的收益。很难想象这一股市市值相对于当下和未来资产价值偏离得究竟有多远。“买进”、“上涨”、“满仓”、“看好”的声音此起彼伏,从机构到中小投资人的亢奋与疯狂,成为比2007年提前到来的高温更火热的生态图景。
可笑的是,这种疯狂决不惟一存在于证券市场。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这一差不多以资本市场形式存在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历时五、六年的疯狂上涨,早已为全民树立起了投机暴富的标准模板。国际资本市场动辄每年5%-8%的所谓“高回报率”,被投资房地产所获得的每年20%、50%甚至100%的疯狂回报率“无情”赶超。在大量普通家庭买不起房或买不起像样的房子的同时,房地产这一资本市场的“市值”不断膨胀。也与资本市场相似,国家的调控不可谓不勤勉,出台的政策不可谓不多,然而其效果也同样是不可谓明显。如今,很多大中城市,房价已经高到超过大多数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5倍乃至20倍的水平;而按照年租金计算的“市盈率”,也往往高达30以上,也就是说,很多房子按照现租金水平可能要出租30多年,才能兑现房价。房产资本价格之畸高,不言而喻。
资本市场的实际价值相对于不断上涨的价格而言,似乎已经失重;而这种狂热的进展和累积,则有可能导致飞速之后的失速和震荡;与此同时,更深刻的是,这种失重和失速将可能蔓延到中国社会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的深处。
有中国特色的、或经典或非经典的资本市场的过度火热,其讲述的一个个财富故事、造就的无数个暴富传奇,深刻地教育了身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而不自觉的中国人,改变了许多人的心态,将虚拟的财富与提前透支的现金流塑造为人人追求的现实货币,树立起了资本的神话,让人们趋之若骛。但是,由于法治体系、管治文化和观念知识的严重落后,支撑和保障这种观念的,更多的是源于市场表现繁荣的非理性的热情,而不是科学、健康的平台和理性、健全的认识。
但是,在失重和失速风险中无知无畏的人们,将可能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唯利是图、简单而健壮的价值观:彻底抛弃原有的安分守己、安稳度日的想法,砸烂那些曾经习惯已久的坛坛罐罐,敢作敢当、敢想敢干,动用一切手段追求利益,不惜冒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风险。
人们将有可能以这种唯利是图、无所畏惧的价值观来刷新和涤荡原有的种种被灌输和被遗传、带有过多历史遗物的思想、哲学、秩序和文化,进而在二十一世纪东方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还原工业革命时代西方曾经涌现过的功利主义激情,并由此重组社会生活的种种游戏规则,观点与细节,目标与文化。这让我们似乎遥想起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作过的某些陈述。
失重和失速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生活,对于一个健康、企盼和谐的社会显然是具有破坏力的;然而,失重和失速及其导致的财富效应,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深刻影响,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世界中的迟到者,或许不仅具有破坏力,而更有深远的制度、哲学和文化意义。
“生活之树长青”。有朝一日,我们终将发现,我们都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者,以及亲历者。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