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婷
炎炎夏日过去了,在夏天红火起来的凉茶却方兴未艾。继水饮料、果汁和功能饮料之后被成为“第六代饮料”的凉茶,在今年格外精彩,除了食品企业,目前不少药类企业也都先后进入凉茶市场。今年在中国公布的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凉茶是其中唯一的食品类代表,这使得凉茶产业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机会。王老吉、黄振龙、金葫芦等品牌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地区的21家凉茶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配方及术语,也被政府正式明文规定受到法律保护。一时间,凉茶这一本是广东的独有特产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新兴饮料。
“申遗”成功凉茶形式大好
成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凉茶而言是非常利好的消息。中国凉茶产量以40%的增速跑步发展,去年的销量直超洋饮料可口可乐。在经历了凉茶市场的旺季之后,各企业都逐渐开始布局明年的市场。
以广药集团为代表的凉茶系列显得格外醒目。潘高寿药业、白云山和黄、星群药业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凉茶,而养和医药、香雪制药、三九集团等传统药企也都杀入凉茶市场。业内人士透露:广药已经将凉茶作为一个重点拓展的行业,今年广药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加上药企背景和深厚的研发能力,是凉茶市场的重量级选手,其他品牌肯定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凉茶品牌不下数十种,各种新品牌如健康工坊、金葫芦、益草堂、徐其修、何老等也都纷至沓来,凉茶品牌通过赞助世界杯转播,开办论坛,与其他行业结盟等方式,大力突出凉茶的独特功效,将作为饮料的凉茶与文化的饮料相融合,在消费认知上取得成效。
申遗成功的积极作用相当显著,此前凉茶只是一个区域性产品,而如今企业开始对品牌价值进行更深的挖掘,对凉茶在全国市场打开知名度有关键性作用。可以想见,凉茶必将走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据悉,目前广东香雪制药已经将其凉茶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而白云山和黄已经定下在海外建厂。
另外,广东凉茶已经掀起阵阵“北伐”浪潮,外省凉茶品牌也在寻求进入广东市场的突破口。凉茶在广东拥有成熟的市场基础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从2005年就有“三九下火王”、椰树清凉茶等外省凉茶到广东淘金。夏桑菊、上清饮、潘高寿等本土品牌的运作市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在广州的公交车站台、车身投放了大量广告,上清饮冠名深圳足球队,夏桑菊赞助广药足球队赛事,表明其企图通过体育营销达到迅速走红的意图。在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这些凉茶进行了铺货、陈列,甚至一直比较低调的潘高寿也气势汹汹地进行扩张,以求走进全国各地开拓更大的市场。2007年,达利园推出和其正凉茶,采取周边包围中央的办法,首先在潮州、汕头等粤东地区的大型卖场铺货,打下一定的基础,再在广州周边花都、番禺、增城等启动相关招商,为接下来一系列的推广进行热身。
一些新进入凉茶市场的药企虽然有技术优势,但是在终端渠道方面却显得有些无措,这将形成市场的新兴杀入者众多,却没有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有关人士预测,凉茶的成功“申遗”为中国的凉茶行业带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仅是带来一个繁荣的凉茶市场,还会在市场中酝酿新一轮的激战,众多药企进入凉茶市场,对行业门槛的提高和整合作用也相当巨大。
凉茶改良:从阳春白雪到喜闻乐见
提到凉茶,大多数消费者首先想起的还是“不上火”的王老吉。的确,产品诉求以“不上火”为主导认知,是消费者对凉茶的习惯性理解。事实上,凉茶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岭南养生保健文化的衍生品,种类繁多,如清热祛湿茶、生地绿豆水、竹蔗马蹄水、罗汉果、感冒茶、廿四味、车前草、鱼腥草、夏桑菊、银花茶等等。而正宗且古老的凉茶,味苦而涩,广州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凉茶铺中的镇店之宝——癍痧就是一例。这种凉茶又称二十八味,据说是由二十八种中草药制成,苦涩难以下咽,但极具下火功效,几乎被视为灵丹妙药。对于广东人来说,饮凉茶就如同饮水一样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其他地区消费者对这种类似中药的饮品实在是望而生畏。
现在的凉茶是经改良过的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保健饮品,有“预防上火”和“降火”的作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功效是凉茶与其他饮料相比的核心优势。“上火”是人们可以真实感知的一种亚健康状态,通过中医和现代媒体的传播,消费者对“上火”的认知相对清晰,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预防上火”和“降火”的市场需求日益宠大。
广东人保健观念强,爱吃补品、善煲“靓汤”等习惯都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认同,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但传统的广东凉茶功效虽好,口感却却欠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偏好。以中国凉茶的始祖自居的王老吉经过反复的口感测试后,改变了过去微苦的口感,选择了偏甜的口味,味道略像山楂水,更接近饮料。
除了王老吉大力推广的“不上火”功效,不少凉茶还打出补元气、清肠胃、生津、去湿等其他针对现代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功效,的确也吸引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原本地区性质极为浓厚的凉茶经过一番推广,已经成为集优质口感和保健功效于一体的新兴饮料。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凉茶产销量可达6000万吨,真正成为世界饮料新巨头。
消费终端的深耕细作
在凉茶营销方面,王老吉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从它惊人的销售增长速度就可见一斑:2002年王老吉销量1.8亿元,2003年销量6亿元,2004年销量15亿元,2005年销量超过25亿元,2006年销量更是超过了35亿元。
王老吉,一个朴实得有点土气的凉茶品牌怎么会获得这样的销售业绩?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品牌价值的准确定位和无孔不入的大规模推广。“凉茶始祖”的身份、中草药配方、125年历史等要素为其成功打造“预防上火”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凉茶需要很高的终端覆盖面和促销力度,在销售场所方面,王老吉早早地就进入餐饮店、酒吧、网吧等场所。在一些地区,王老吉还选择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作为“王老吉诚意合作店”。类似的营销模式被推而广之,有时候在某些川菜馆,打出“只提供宝庆堂凉茶”等醒目标语,还有相应凉茶品牌制作的电子显示屏、红灯笼、牙签盒、菜牌等宣传品免费赠送。
清热下火补元气的凉茶同样受到熬夜加班族、看球族、上网族等人群的追捧。针对这类消费人群,各大品牌各显营销神通,买六瓶赠一瓶、买凉茶送餐具,凉茶的包装形式多样化:包括颗粒冲剂型、袋装冲泡型、利乐盒装型、易拉罐装型,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满足不同的饮用习惯,随时随地预防上火……在许多超市里,经常能见到成箱购买凉茶的盛况。
在大多数凉茶消费者尤其是广东地区消费者心目中,广东是凉茶的发源地,广东凉茶最正宗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本土凉茶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了先天的优势。极具草根风格的黄振龙就是其中之一,其固守于传统的凉茶铺渠道,其铺位遍布广东各城镇,出售新鲜熬制的凉茶甜汤,但其销售局面只是“稳中有升”,无法拓展更大的市场。如果在巩固凉茶铺这一优势渠道的同时,杀入罐装凉茶市场,其深厚的底蕴一定会成为凉茶“老大”王老吉的强劲对手。
除了无处不在的促销活动,有的凉茶品牌则在价格上做文章。2007年以强势姿态出击凉茶市场的潘高寿,价格定在3.3元/罐,有的大型超市卖到3元/罐,低于王老吉的3.5元,为自己打出一片市场空间,但这个价格竞争力不算强。有的竹蔗水、酸梅汤等打着凉茶擦边球的饮品将价格定在1-2元,功能上的类似让这类饮品获得更多关注。无论如何,在消费终端的探索始终是凉茶品牌
有评论称,王老吉起跑快,加速度快,其一骑绝尘的气势和90%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凉茶市场的老大,而其他凉茶品牌只不过是在争夺榜眼之位。但是,随着竞争者的壮大,以及凉茶文化的广泛传播,王老吉的“老大”宝座坐得并不稳。
凉茶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更应立足文化的独特定位,在传承文化与商业营销上寻求最佳平衡点,相互促进。文化对消费者的渗透力和印象力是巨大的,正如邓老凉茶总经理所说,邓老强调凉茶的功能诉求和中医养生文化的培养。凉茶与博大精深的中药密切相连,充分发掘其文化底蕴,宣扬健康自然的文化传承,相信不仅能在众多面目雷同的功能饮品中一枝独秀,同时对拓展海外市场也未尝不是一剂灵药。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blog.sina.com.cn/canghai515
联系方式QQ:121759585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创新是策划之根本
资源整合是策划之生命
核心价值是策划之灵魂
利润最大化是策划之目标
品牌追求是策划之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