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造像 无钱行善 佛安佑之


有钱造像 无钱行善 佛安佑之

——兼论佛教不应该崇拜偶像

 

王淼

 

上月开会去海南,顺便去三亚参观了南山海上观音像。据了解,108米的南山海上观音像,是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据称,南山海上观音像项目从1995年开始筹备,1999年通过并于同年破土动工,2005年建成开光,总投资达8亿元。

108米,很壮观,很漂亮,但我心里却有一种异常的不快。尤其当我看到观音像下莲花宝座时,这种厌恶感更加强烈。共4层的莲花宝座,每层有形状相同的27瓣莲花,共108瓣。每个花瓣上都印有捐赠人的单位姓名。有企业家,有名星,反正都有钱人啦。有人告诉我,捐300万元以上的,才能在花瓣上留名。如此等等,南山寺的敛财手法我都不想再罗列了。

在尽管我一直对佛教非常敬仰,闲下来有时也会翻阅一些佛经。但我深深以为,现在的这种偶像崇拜式的“佛教”已经严重地异化了佛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一种“邪教”了。

如果世界上真有超自然能力的神佛,何须我们为他造像塑身?如果佛的力量真的是善的,难道你的供奉越多,他就会为你洗涤罪恶,保佑你升官发财?我不信也。

回顾佛教的发展传播,我觉得早期的佛教,即原始佛教期才是真正的佛教。其传入中国最早的一些佛经,如遗教经和四十二章经等是真正符合佛教本意的经典。这些经详细讲解了修心行善克已之道,但并不一字句要求我们礼拜佛像。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这样的佛,会要求我们为他塑金身,捐献烧香礼拜吧?遗教经上说,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如此说来,造些“败坏不安之相”又有何益?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相信佛教,就应该去学习佛的行为,学习他所讲的理论。而不是后人捏编出来的各种迷信。

再回过头看释迦牟尼佛当年是怎么去做的?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毗舍离有一个妓女名叫庵摩罗虔诚地信奉佛教。佛陀认为她虽为妓女,但能信仰正确的宗教,也是难能可贵的,就能战胜邪恶,改正从善。当庵摩罗请佛陀到她家去受供养时,佛陀欣然允应了。当时,毗舍离城中的有钱有势的乡党、富商们都来请佛陀,希望他不要到妓女家去。佛陀拒绝了乡党和富商们的邀请,当晚率领弟子在庵摩罗特为佛陀腾出来的花园中安歇。要知道,释迦牟尼出家前可是王子,他又被众人尊崇为佛陀,但他深入普通百姓中去,没有任何架子。他以自己的行为,宣传佛法是对众生平等的。

读金刚经,最容易忽略就是第一段,这段开篇的话是这样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们看,佛在讲课前干什么去了,是去舍卫大城乞食去了,而且是不是去了一家。吃饭后,是亲自“收衣钵”。联想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还有谁在真正乞食。他们的所谓“化缘”已经是越来越多的钱财了。有了少林寺的CEO,有了局级、处级、科级的和尚,……也有了佛教自称的末法时期。

佛灭度前,曾在楞严经中讲述了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外道六师)多如恒河沙。佛灭度前对末法时期如何鉴别和对待邪师邪说有这样的说法:“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裨贩如来”就是说附佛外道,“裨”就是篡改/修正佛经戒律、“贩”就是贩卖/打着佛法名义牟取名闻利养。要不被邪说所惑,佛弟子要严格依照佛陀所传经典,依经不依说,依法不依人,依戒不依师。

对于礼佛,弘一大师曾有这样的解释,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盘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

果如是表示尊敬,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觉得,有个心意,有个象征就可以了。你修88米的大佛(无锡灵山大佛),我就修108米的观音。这是攀比,不是真正的尊敬。

通过如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花8亿元修观音实是邪恶行为。如真心向善,就应该用这些钱捐建学校,捐建医院,捐给鳏寡孤独,而是不造个像,让它保佑我们去升官发财、健康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