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5日)
我赞成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它将解决大众的民生问题放到了第一位,扭转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倾向,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我现在强烈反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它变成了官员升官发财的护身符,阻碍民生问题进一步解决的绊脚石,妨碍深化改革的挡箭牌,中国经济内虚外热的总病灶。
邓小平的强国富民的国策已发生蜕变,我呼吁今天的最高当局要重新审视。
状况十分严重
中国的老百姓从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是得到好处的,温饱问题解决,贫困人口减少,民众生活改善。而权力者得益更多,也在所难免。但容忍是有限度的,现在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存在严重铺张浪费问题,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
如果只是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出问题还好说,现在是全局、整体上出了问题。从 1986 年到 2005 年 20 年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 23 倍,而同期 GDP 只增长了 14.6 倍。公款吃喝、公车支出、公款出国的“三公”消费,就是巨大的黑洞。2004 年,我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 3700 亿元,相当于“吃”掉了我国全民义务教育;公车消费4085 亿元,相当于“碾”掉了我国大多数人的医疗、养老;公费出国消费 3000 亿元,相当于 “游”掉了我国 10 年的低保资金。
除上述“三公”外,还有公款建房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沈阳客运集团前总经理用公款 2000 万建私人庄园;国家级贫困县准格尔旗政府为旗领导建 9 幢别墅;河南信阳“农开扶贫办”为领导建豪华别墅;河南濮阳县领导及各局委的头头们动用公款建豪宅,最大建筑面积达
还有“一公”就是“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一些政府举巨债打造超豪华大广场、大剧院、大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及大学城等标志性工程。各级政府的办公楼也愈来愈气派,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也盖起一座座豪华建筑。河南郑州惠济区耗资 6 亿元建成“世界第一区政府”,而该区一年的财政收入仅 2 亿元;浙江安吉县透支十年财力,建成 30 万平米的政府大楼,县城中心的广场投资 1.2 亿元,面积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 3/5 ;重庆黄金镇的“天安门”投资 500 万元,而该镇的财政收入仅为 400 多万元;山西某国家级贫困县的检察院办公楼造价 2000 万…… 世界各国政府的大楼,一般来说都比较收敛,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唯有中国的政府部门不掩人耳目,办公楼盖的一座比一座豪华、阔气、高档。深圳名为“市民中心”实为“办公大楼”更为夸张,花钱30亿来个“大鹏展翅”!
医疗改革讨论得热火朝天,至今拿不出方案,原因是中国的情况特殊。说财政投入不够,人家马上回应2006年全国公共卫生支出已达到 1312 亿,比 2002 年翻了一番,增长了 107% 。今年中央财政就安排了 3120 亿,比去年增加了 85.8% ,还要怎样?然而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称,中国政府投入医疗费用中, 80 %是为850 万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政府的钱给少数人用了,医院就用高收费来取之于民。财政说拨的钱不算少了,医院说大大不够用,民众说医院收费太离谱。这个方案,谁拿得出!
这么算来,加上公务员工资、政府的行政开支,已经有“八个公了”。按中国现行法律,以上都是政府的合法开支,还不算哪些黑色的、灰色的……
为什么说了无效
党对此不清楚吗?很清楚。
2002年胡锦涛一当总书记就来到西北坡,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003年全党开展了“三个代表”的教育,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始终关注群众的安危冷暖,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04年和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提出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教育自己的党员已尽力了,我想很难再找到别的词了,为什么不管用呢?
共产党员也是人
这就不得不回到人学问题,共产党员也是人。人的本性就是求生存、求幸福。当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是为了求生存、求幸福。今天执政的共产党员,生存问题早就解决了,剩下的唯一动机就是求幸福。在以物质占有为幸福、为快乐、为成功的价值理念的当今社会里,谁不想自己吃好点、住好点、玩好点?钱是一般等价物,谁不愿多挣点、多捞点、多来点?自己管着钱柜子,谁不会多花点、多用点、多拿点。现在排着队、挤破脑袋想当公务员的,是“执政为民”来的?这么多人花钱买官做,是为了“艰苦奋斗”?
在美国,要想当官就别想发财。要么赚了钱,来当官;要么,当官以后再赚钱。克林顿当总统欠了一屁股债,差一点破产。下台以后,到处演讲,一场下来几百万美元。美国人认为,官员与凡人一样都是自私的,不会代表人民利益,相反有了权就可能作恶。所以,他们搞了一整套制度制衡权力。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市委书记到美国挂职担任“市长助理”,在任期结束前,市长对他说:“按照中国的礼仪,我要请你吃顿饭。可按规定,在外公款请客超过9美元视为行贿。还是到我家里吃饭吧。”所以,美国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从来不搞“三个代表”教育,一当官就必须“自重”。
人的本性是自利,正是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放弃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吗?那就要建立一套约束权力的民主法治制度。不在约束权力的制度上下功夫,一味地说好听话、编好听词有什么用呢?
人民利益没保证
党在谆谆教导要代表人民利益的同时,一定强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指标就是GDP。各级官员暗暗窃喜,党不就是要GDP嘛,把GDP搞上去就是“代表人民利益”,这叫正中下怀。上面讲的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款建房、公费医疗、政绩工程、办公楼建设以及增加公务员工资、行政开支等等,都是增长GDP的有效措施。
所以,财政有了钱,官员就亲自实践来增加GDP,这还用劳驾、麻烦民众?为了来年的GDP增长,当然得“发展第一”。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基础建设投资。其次GDP增长快的竞争性行业,也要增加投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原则嘛。余下的钱,就给教育、卫生、医疗。要同这些领域的同志们讲清楚,有困难要克服,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是大局,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别忘了一个基本点就是把经济搞上去、完成GDP指标。
所有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教导都成了空话一句。真是“人民诚可贵,公平价更高,为了GDP,两者皆可抛!”
内虚外热是必然
扩大内需的问题,早就说、早就讲,为什么就是解决不了?因为全党工作重点在GDP,政府的工作重点在招商引资。一切有利于引进资本的事就做,一切不利于引进资本的事就不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不会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员工又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组织。因此,在权力、资本、员工三方的博弈中,员工的利益必然受损。这就表现为职工工资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农民在中国一直是弱势群体,无论在家务农、还是出外打工,都处于被盘剥的对象。9亿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农产品价格低受伤害,农产品价格高也得不到好处,大头都被中间环节拿走了。
广大农民和员工从GDP增长中受益得不到保证,再加上教育、医疗、住房费用节节升高,怎么敢扩大消费,用什么扩大消费?在内需萎缩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出口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用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压低价格换来的多余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对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扩大中国的内需完全无益,而为满足美国人的需求、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作贡献。可这并不讨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官司一场接一场。
温总理为我国经济存在的“不均衡、不协调、不持续”而忧心忡忡,然而没有认识到这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是硬指标的必然后果。
该是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GDP增长的国策和目标,正严重地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重地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该是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这不仅仅是换口号,重要的是换理念。
新的理念,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使经济的增长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行公平分配、扩大内需。新的理念,不仅要有利于推进经济改革,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改革。国内外有识之士都认为,实践也证明,我国的改革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已无法推进。稍稍往前迈一步,就涉及社会架构重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理念更新。
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适合作为统领发展与改革的口号和理念。而以人为中心是替代以经济为中心的最佳口号,既有利于现阶段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改革由经济向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展开,更符合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宗旨的思想。
两大难题迎刃而解
坚持以人为中心,就是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为中心,即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人的发展为宗旨、人的需要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
按照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经济领域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分配。初次分配中政府要坚决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提出增加工资的指导性意见,赋予工会代表员工与资方协商工资增长的权利。鼓励、扶持农民成立生产、销售、技术、金融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制度保障。二次分配中尽快制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长远规划,以此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引导各级政府的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中央应动用外汇储备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这比购买美国国债,更直接造福于民。为保障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领域倾斜,必须遏制政府行政开支和经济建设投资的膨胀,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接受人大、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三次分配中鼓励建立公益组织,动员社会资源向社会公共利益、弱势群体利益倾斜。
采取上述措施,使农民和员工的收入得到合法保障和合理增长,又使民众最关心、最担忧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自然扩大了内需,带动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即经济增长与民众利益、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的问题迎刃而解。
这岂不实现了温总理的设想:“从国内来讲,就是把发展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广袤的土地和比较丰富的资源,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些都是中国能够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中心替代以经济为中心,也实现了温总理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善网http://www.chinashanwang.com
博客网址xujingan.blog.sohu.com
jinganxu.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