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CTV为龙头的媒体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甚至央视对杭州西湖边12.5万元/平方米的天价楼盘也给予了负面暴光,市场纷纷传闻房价已经到达价格拐点,甚至前段时间广州地块拍卖都没有出现以往火暴的场面,似乎地产开发商已经感觉到了世界的末日,开始“病来如山倒”,这不仅体现在贷款渠道收紧,成交量萎缩,更体现在开发商拿地的热情上。
王石公开承认“中国楼市拐点已显”,并且万科率先降价。并建议那些现在就要买房子的人“过3-4年再买”“那时的性能价格比会更合理一些”。
另一位地产风云人物冯伦也喊出了“在未来3~5年,6万家房地产公司大概只有3千到5千的开发商能够生存下去,生存率10%还不到,大部分企业将被迫卖儿卖女”。大家都清楚,他所指的“儿女”应该指的是那些曾经花了大笔钱竞拍到手的优质的土地资源。
存活下来的将有哪些公司呢?那些死掉的公司通过什么方式退出这个市场呢?那么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留那些优质土地资源,不要让外资趁虚而入。
王石说高价钱竞标土地资源,并用土地资源做筹码到股市中圈更多的钱,然后再把钱花在拿地上,这个循环“不是我们的意思”,这话很有深意。他说在亢奋中拿地王是不冷静的行为,这种无奈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单纯靠企业是难以推动一个市场的发展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官员得到政绩的选择。另外他公然在CCTV上表示将“不再参与地王的争夺”。
建设银行研究部发布的《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 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商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囤积和倒卖;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到2007年年底,全国开发商手中的闲置土地规模已经达到10亿平方米,这些土地量足够开发商进行4年的开发。这份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计算,截止2006年年底,沉淀在囤积土地上的资金高达2.4万亿元。在全国闲置土地所占用的2.4万亿资金当中,有1.08万亿来自银行信贷。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健康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
为了应对这种恶性循环,12月3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政府总是希望开发商拿到地之后,没有任何策略地去动工,开发、销售,其实这才是浪费土地资源。因为,囤地、盖房、销售与哄抬楼价,这些都需要硬邦邦的真金白银的。因此,囤地就成了加之于开发商的首要罪责。
房价高抬的时候,媒体将这归结为开发商焐盘惜售,虚假造市以及大量囤积土地等行为,其实焐盘惜售,虚假造市以及大量囤积土地仅仅是开发商为了满足投资人回报的目的而采取的天性,笔者认为,开发商仅仅是整个利益链条中的替罪羊。
政策的打压、媒体的声讨、买房人的持币观望从不同角度导致了市场的低迷,并间接传导到土地的招标环节。假如开发商拿地的热情降低,就会不参与土地“招拍挂”中的竞标,甚至会导致原本优质的地块起拍价出手甚至流拍。最终损害的是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政绩与形象。
一周前,由于投标公司未达到三家,北京今年出让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地意外流标。按规定,这块土地须由三家公司同时投标才能进入“出让程序”。至开标日,仅有两家企业正式递交标书。而两年前,同一地段曾出现一块中标价25.65亿元的"地王"。
就在北京“地王”流标后第三天,香港新鸿基地产拿下成都第一高楼地块。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郭炳湘支付的价格仅为人民币31.1亿元,合每亩1200万元。三个月前,香港九龙仓集团中标同等级地块的价格是每亩8800万元。
三个月之内的变化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成本就跌到了如此程度!
货币政策已明显从紧,央行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行政手段力量惊人。据银行向媒体透露,央行高层主持召开信贷窗口指导会议,除核定明年信贷规模外,还对各个银行下达了指导性计划,甚至具体到确立银行各季度的放贷比例。作为重点调控产业,地产商从银行间接融资的渠道必受严格监管。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市地产商也面临资本市场管理层"区别对待",此前涉足地产业务的*ST金泰、泛海建设等大规模定向增发,证监会都未批准。
银行放贷冲动不减,而标准更严、操作更谨慎,谁受益?在内地上市的地产商拿不到钱圈地,谁受益?
既然不管是上市的还是没有上市的地产商,投资者对囤积土地都是持欢迎态度的。
那么谁手里有资金呢?依靠外资吗?
从民族利益与民族感情的角度讲,在这样天花板的价格的时候,精明的投资者是谨慎而且三思而行的, 就如笔者在12月20日文章中所说的:
打压国内房地产价格的同时,也许可以为那些尚买不起房子的人能够买得起房子,但同时也让国际投资者收购中国房产的价格降低,降低他们的收购成本。不要奢望那些外资是来接盘的,盘子太高,谁都接不住,被空套的只有中国的贫苦百姓,而在房价下跌,就会有虎视眈眈的外资出来抢夺不动产资源。
2007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与资本市场全面对接的一年。万科、保利、富力、招商,纷纷实现了股票增发,碧桂园、远洋地产、SOHO中国、中国奥园地产等也成功登录香港联交所。上市已经成为各大开发商最主要融资方式;紧缩银根会把中国的地产企业推向外资的怀抱。资本市场上有足够的资金,但那是投资者的钱,而且目前来看是以外资为主。这刚好使得外资趁虚而入。
搜房网总裁代建功在11月28日为期三天的香港中国国际地产周上说,国内有名的企业在香港找到融资的渠道,毕竟香港是国际的资本中心,所以对我们企业来说到香港找寻资本的支持是我们选择的一个方向。香港是国际的资本中心,最好的融资平台,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内到香港上市的企业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花旗的战略是到地方找一些地方领导力的品牌,跟他们进行合作。比如说在大连、厦门他们最近就有一些动作,基本上找寻的是当地的企业——可能在北京听都没有听过的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投资。
对地方政府与陷入绝境的开发商而言也许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让外资进入“救驾”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既然现在已经是高位,精明的外资是否会愿意介入,介入之后对市场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下否是我们所能够承受的,他们是野蛮的掠夺者还是救驾的功臣,这都是很值得玩味的问题。
但现在大势已去的状况下,开放给外资的土地资源在价格上无疑已经打了相当大的折扣,而在随后的五年之内,对中国市场“破门而入”或者是被中国的开发商引进的外资会越来越多,国内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辛苦地抬高房价并招致“过街老鼠”般的骂名,外资却可以在从房价到地价多米诺骨牌般倒掉的效应下,低成本捞取优质资源,到那个时候,恐怕国内的百姓恐怕就会成为鱼肉,而外资是刀徂。
12月14日,李嘉诚一天从香港股市套现37亿港币。李嘉诚们的资金会得到什么样的超值回报?这是谁都难以想象的。
世界杯期间,黄健祥那几分钟的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激情解说不仅使其略带无奈地从央视退出,更为媒体圈留下了一段经典。其中很有倾向性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机会”。
笔者在这里要呼吁:虽然推高中国房地产的核心势力是隐藏在暗处的外资,而且似乎“借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也合理;但在地产行业遭遇寒冬的时候,不要矫枉过正——不要给外资任何机会。
11月份,五矿置业和阳光100迅速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其实像五矿与阳光100之间的合作,合作的基础是五矿置业拥有丰沛的土地储备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阳光100全国化的品牌连锁开发,实现了市场的快速扩张,此外,阳光100在二、三线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也是五矿置业所看重的。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珠江与合生创展之间的合作,同样是“地主”与“楼王”之间的合作。
这种内资的“地主”和“楼王”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肉要在我们自己的锅里,否则,假如成为外资的盘中餐,从长远看,我们将更被动。
贾春宝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 地产电影的倡导者-CG产业的新生力量——盛世远景 www.gview.com.cn 品牌总监
•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 ,COO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